出版时间:2012年04月 |
一 基本思路
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逐步由行政区发展战略,演变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发展战略。2005年以来,国家相继推出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成都、重庆、武汉、长株潭、辽中南、山东半岛、环鄱阳湖、皖江、中原、西咸、北部湾、海西等一系列先行先试区域。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区面临着全面的产业升级。城市群现已成为国家空间发展战略的重点。
城市群的发展,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成为深化改革、区域创新、先进制造和现代服务的基地。城市群一体化的建设,应侧重于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基本公共服务、城乡规划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提升的要点是:城市群要素的空间合理配置;消除不合理的行政壁垒和条块分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中心城市、边界城市、特色城市协调发展;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低密度空间与高密度空间相协调;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再向网络化和一体化演进;协调城市群内部的利益关系。
就城市群的产业布局来看,要变集中式布局为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生态型弹性布局;以信息化为支撑,创新驱动与智慧拓展;注重经济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生态空间的包容性成长;对城市群产业进行优化整合,培育高效益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构建高效能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
重点搞好绿色空间规划和生态人居建设,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努力提升当地居民的幸福指数。努力推进城市群的体制机制创新,对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进行优化调整,共建共同市场、排污权交易市场和碳交易市场。规划要反过来做,确定生态环境阈限和污染物排放总量。
鉴于上述,环长株潭城市群应注重以下方面:弹性发展,为未来发展留有余地;积极倡导包容性发展,构建紧凑合理的空间结构;“两型”、“低碳”发展,走生态、环保、宜居之路;“反规划”指导,建立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区域、城乡统筹协调,走一体化建设之路。
二 产业发展
环长株潭城市群包括长沙、株洲、湘潭、岳阳、益阳、常德、娄底、衡阳8个地级市、12个县级市、27个县和617建制镇。该城市群土地面积9.6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45.7%;2010年常住人口4008.16万,占全省的61.0%;地区生产总值12558.81亿元,占全省的78.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1843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266.05亿元,占全省的84.2%;房地产开发投资1191.87亿元,占全省的8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3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810元。从2010年各城市地区生产总值来看,长沙4547.06亿元,株洲1275.48亿元,湘潭894.01亿元,岳阳1539.36亿元,常德1491.57亿元,益阳712.28亿元,娄底678.71亿元,衡阳1420.34亿元。环长株潭城市群现已进入国家重点建设的城市群行列,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也步入由点扩面、核心区与辐射圈联动发展的新阶段。
环长株潭城市群具有如下特点:是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是湖南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经济区位相对优越,交通运输较为方便;农业生产条件良好,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城镇分布密度较高,主要城镇沿京广铁路、湘黔铁路和石长铁路分布。环长株潭城市群向北可直接联系武汉城市圈,向南可紧密联系华南经济圈,向东可积极呼应长江三角洲。
以“两型”为导向,创新驱动,统筹协调,错位发展,互动共赢。大力发展“两型”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运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抓紧淘汰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产业,优先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高技术产业。引导项目向优势区域集聚,引导项目向循环园区集中,狠抓重点项目,培育龙头企业,创立名牌产品,壮大产业集群,构建生产要素互补、上下游产业配套、横向成群、纵向成链,集聚化、集约化、集群化的产业发展格局。
该城市群产业结构的提升,主要是在国民经济中适度提高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在工业中率先提高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在第三产业中努力提高信息、金融、旅游、物流等现代服务部门的比重。从8个城市的产业定位来看,可分为3个层次。长沙产业层次最高,可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诸如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着重培养其主导职能。株洲、湘潭产业层次较高,可侧重发展钢铁、有色、机电、铁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