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4年08月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市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正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卫生医疗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医院作为福利的载体,享受政府的财政补助,实行低收费政策,向社会提供低于成本的医疗服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中国医疗服务市场格局和医院经营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医院开始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重新定位,通过发挥各自的优势,寻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之路。2000年《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出台,为中国医疗市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 中国卫生总需求基本概况
(一)卫生总需求快速增长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的医疗服务市场作为社会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处于两种经济体制相互交替过程中,并在市场经济活动中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这段时期,伴随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居民收入的大幅度增加,全社会卫生总需求呈持续上升趋势,所占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根据卫生总费用测算结果:全国卫生总消费额由1978年的110.21亿元增长为2002年的5684.63亿元,增长额超过50.6倍。1978~2002年,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达9.4%,卫生总消费平均年增长速度为12%,卫生消费增长快于国民经济增长,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由3.04%上升为5.42%,增长了2.38个百分点,平均每10年增长1个百分点,1年增长1个千分点(见图1)。同期,人均卫生消费额也由11.45元增长为442.55元,增长了将近38倍。
图1 卫生消费总额占GDP的比重
(二)卫生总需求的格局变化与特征
卫生服务消费额反映了中国城乡居民有实际支付能力的卫生服务需求。根据中国卫生服务特点,卫生服务消费可以大体划分为三部分,即医疗消费、公共卫生服务消费和其他卫生消费。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市场格局和消费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个人医疗消费逐渐成为市场消费的主体,在社会卫生总消费额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大。1978~2002年,居民个人现金支付的医疗卫生费由22.52亿元增长为3316.52亿元,占全国卫生消费总额比重由20.43%上升为58.34%。由于居民支付的医疗卫生费主要流向医院,用于医疗卫生服务,政府为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支付的医疗保险费,企业为雇员购买的健康保险主要用于医疗服务,因此,中国医疗消费在卫生总需求中占据主导地位,2002年医疗消费占卫生总消费的比重已经接近90%。
二 中国医疗市场需求现状及特征
(一)全国医疗消费总体水平
医疗总消费是指城乡居民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接受医疗服务时,由个人和保险机构支付给医疗机构的费用,它反映居民有支付能力的医疗需求。根据卫生部家庭卫生服务调查结果,利用卫生部卫生统计年报和财务决算资料,测算1992年、1997年和2002年全国医疗消费总额(见表1)。1992年全国医疗消费总额为955.4亿元,1997年和2002年分别为2588亿元和5225亿元。1992年医疗总消费占卫生消费总额比重不到80%,2002年上升为88.97%。1992年医疗消费总额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为3.59%,2002年达到4.98%。人均医疗消费水平由1992年的81.5元一路攀升为2002年的406.6元。
表1 全国医疗消费总额
(二)城乡居民医疗消费水平差距扩大
在医疗市场的孕育和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医疗消费发展不平衡(见表2)。1992年城市和农村居民医疗消费总额分别为382.63亿元和540.08亿元,10年之后,城市居民医疗总消费上升为2826.62亿元,农村居民医疗消费额只有1937.86亿元。2002年,仅为5亿城镇人口的医疗总消费额超过7.8亿多农村人口的医疗消费总额。当年,城镇人口的人均医疗消费563.32元,农村居民人均医疗费用247.86元,与1992年和1997年相比,城市和农村居民人均医疗消费水平之间的差距,由1992年的1.82倍和1997年的1.84倍,上升为2002年的2.27倍。城乡之间医疗消费水平差距在扩大(见表2)。
表2 中国城乡医疗费用比较
(三)城乡居民疾病类别医疗消费水平及特点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逐步加快,流动人口增加,人口老龄化加剧,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生活行为方式改变,疾病模式转变,城乡居民医疗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直接反映在不同疾病的医疗消费水平上。
按疾病类别测算城乡居民医疗消费水平及其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