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4年08月 |
一 绩效评价指标研究的进展
上海市林国红、胡善联等从结构、过程和结果三个方面,利用适当的考核指标对医院绩效进行评价,以客观、公正地考核医院的整体绩效。经过两轮专家评议和筛选,上海市从业务水平、经营状况和病人满意度三个方面选出32个绩效评价指标。
周良荣等提出对医院改革、医院目标与任务、非医护管理、医护管理、人力资源、业务能力与技术水平、卫生筹资公平、市场份额、思想政治工作、医德医风、患者和公众满意度等十个方面来评价医院绩效。评价指标既体现经济效益与效率,也体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效率是医院的总投入与总产出、目标投入与实际投入以及单位投入与单位产出之间的比较。社会效益则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效益基础上医院的社会公益性贡献。对新的医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范围,认为应该对公立非营利性综合医院进行评价,既不包括非公立的非营利性医院(因投资者自身将严格考评),更不包括各种性质的营利性医院(因为这些医院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市场是基本的评判者),也不包括中医院和其他专科医院等。
庞兆森则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的角度来提出医院绩效评价的思路。认为改革的目标是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的需要。提出采用非财务指标和财务指标的评价体系。非财务指标包括效率指标、技术指标(治愈率、病例CD型率、临床主要诊断符合率)和行为指标(人均门诊费用、病人满意度)。财务指标包括收益指标(总资产收益率等)、成本指标(管理费用占总费用比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成果指标(现金流量等)。提出卫生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改革进度的阶段性来选择使用医院绩效评价指标,对医院改革进程做出评价。医院为了得到评价指标的最佳值,最好的办法是将其作为科室核算指标,并直接与个人利益挂钩。按照绩效评价指标,影响科室奖金的不是经济指标,而是质量和服务指标。并以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为例。该医院2000年以通过绩效评价为依据,实行了职工奖金与医院经济收入脱钩的新分配制度。结果使床日平均费用下降13.6%,住院人均费用下降14.5%,出院人数增加10.11%。经济收入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
任苒、程繁银等提出中国医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技术效率、配置效率、质量、经营管理四个尺度。并以此为依据,于2003年对部分部属综合医院的医院绩效进行了评价。
二 现有评价指标的局限性
国内学者等在研究现有绩效评价指标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设计医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认为现有医院绩效评价指标存在许多缺陷,主要有:
1.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非营利医院的功能定位和社会作用不一致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医院作为福利机构,其绩效是否与市场有关联,完全由政府主管部门说了算。《决定》对医院进行了重新定位,明确了医院是具有一定福利性的社会公益单位;并将医院分为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两大类。现有的医院评估体系既没有反映医院的社会公益性特征,也没有反映不同类别的医院的评估要求。
2.同中国卫生改革尤其是医院改革的总体趋势和要求以及入世后中国医院应对策略不完全吻合
入世后,中国医院应按照具有福利性质的社会公益单位的定位来培育市场主体,按照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要求,实行公司化管理等,以符合国际惯例。因此,各医院已经或即将实施“病人费用一日清单制”、“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病人选择医生”、“后勤服务社会化”以及医院内部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等。但此类改革性指标在现有评估体系中尚未得到体现。
3.缺乏动态评价的绩效指标
医院绩效评价注重结果评价,忽视过程评价与考核。对医院评估一般二、三年一个轮回,有的进行年度检查。但在检查及评估前后那段时间,怎样对医院的活动全过程实施评价,以引导医院的正向发展,是传统或现有的绩效评价体系所不及的。
4.直接反映医院经济效益的财务指标被隐性化,仅有财务管理方面的指标
这与长期以来医院不讲经济核算,不讲成本效益法则有关;同时也反映了在现行医院运行中成本不规范和口径不一致的问题;另外,在评价指标体系中也缺乏经济效益的财务指标。
5.缺乏必要的效率指标
衡量医院绩效既要考核其服务能力,如对CT、MRI等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