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年04月 |
人类社会时时都面临着种种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一旦超出掌控范围,就会爆发危机或者灾难。一方面,自人类诞生以来,大自然永远都是巨人,一旦发怒,人命如蝼蚁。另一方面,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由经济、文化、制度、科技等带来的风险也与日俱增。为了能够应对和减少风险,对“风险社会”的研究已经成为了学术界的热点课题。笔者认为,只有把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付诸行动才能够有效地应对风险和减少损失,其中,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提高人们的危机意识。
一 “风险”是当今时代的印记
虽然“风险”是一个并不陌生的词语,但要从理论上准确界定它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综观前人的研究成果,风险的内涵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不可控事件发生的概率,二是不可控事件发生后带来的损失。我们可以把风险看成损失大小与概率的乘积,即风险是损失的可能性。从广义上来说,当不可控事件造成的危害不再仅仅影响到个人时,“社会风险”就发生了。引发社会风险的原因很多,主要分为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两类。其中,自然原因包括地震、洪水、海啸、台风等方面;社会原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而且,两类风险因素并不是只能单独起作用,一旦共同作用,风险将会大大增加,这就是所谓的“天灾人祸”。
“风险”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印记。虽然人类社会自诞生以来,就面临着种种风险,但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在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掌控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所面临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大。首先,自然原因引起的风险仍在肆无忌惮的威胁人类。例如,2005年的印度洋海啸,死亡超过15万人,2008年汶川大地震,死亡超过10万人。其次,社会原因引发的风险与日俱增,包括因污染环境而引发的自然灾难、科学技术失控引发的技术风险等。从一个世纪以前的伦敦大雾到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欧洲疯牛病,再到2003年我国非典、重庆开县12·23特大井喷失控事故等等,无一不彰显出风险无处不在。仅2007年,我国各类安全事故一共发生2335起,7557人死亡,7289人受伤,包括矿业事故、交通事故、爆炸事故、毒物泄漏和中毒事故、火灾等。其中,建立在高技术基础上的现代交通是引起事故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2007年,我国共发生交通事故990起,造成3795人死亡,4093人受伤。各类事故受伤和死亡人数详见图1。
图1 2007年各类安全事故伤亡人数
在数量巨大的同时,事故造成的影响也更为深远。例如,核电虽然是目前最新式、最“干净”、单位成本最低的一种电力资源,但是在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发生后,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事发地点10公里范围内不能耕作、放牧;10年内100公里范围内被禁止生产牛奶。不仅如此,由于放射性烟尘的扩散,整个欧洲也都被笼罩在核污染的阴影中。临近国家检测到超常的放射性尘埃,致使粮食、蔬菜、奶制品的生产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核污染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上、心理上的不安和恐惧更是无法统计。事故后的7年中,有7000名清理人员死亡,其中1/3是自杀。参加医疗救援的工作人员中,有40%的人患了精神疾病或永久性记忆丧失。时至今日,参加救援工作的83.4万人中,已有7万人成为残疾,30多万人受放射伤害死去。[1]
正因为如此,社会学家们又把当代社会称为“风险社会”。这个概念最早由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提出,并形成了相关理论的基本框架。“风险社会”是用来描述当今西方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从社会学层面反思、批判现代性出现以来风险因素日益突出的社会现象。贝克认为,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在增进社会福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较大的风险。现代化是社会风险增多的罪魁祸首之一。如前所述,历史证明了贝克的观点。
二 提高危机意识是规避“风险”的根本措施
面对日益增加的社会风险,我们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应该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来预防和应对它,从而提高危机意识是起点。无视社会风险只会使我们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只有具备了危机意识,明确了预防和应对社会风险的重要性,才能变自发为自觉。
1.危机意识不足扩大了社会风险
“危机意识”属于心理学范畴,是用来描述人们对风险的态度和直觉判断的一个概念,广义上,它也包括人们对风险的一般评估和反应。在“风险社会”中,风险具有多发性和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