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5年03月 |
一 2004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估价
总体看,2004年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良好,全年主要预期目标全面完成,基本实现了发展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预计全年经济增长13%左右,经济总量突破4000亿元。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重要变化,概括起来为五个“得到”。
(一)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
产业发展趋向协调。第二、三产业实现同步增长,预计工业增加值增长16%,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2%。工业多元增长格局初步形成。电子信息、汽车、石化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都市工业等六大行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预计高新技术产业增长15%。
经济增长内在动力增强。消费升级对增长拉动作用明显,预计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150亿元,增长12%左右。居民服务性消费占总消费支出比重达到33%左右,上升两个百分点。非国有投资比重达到68%,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到30亿美元,增长40%。地方外贸出口增长30%。
宏观和微观效益持续改善。预计全年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700亿元左右,增长22%。1~10月份,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46.5亿元,增长46.1%,商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1.3倍。
(二)宏观调控的积极效应得到显现
投资增幅明显回落。预计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00亿元,增长16%,增幅分别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回落20和6个百分点。
信贷投放显著收缩。预计全年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新增1600亿元左右,下降25%左右。
规范土地市场取得成效。1~10月,共计审批征占地及农用地转用3782.7公顷,为2003年同期的2/3。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大幅增加,成交面积和价款均增长两倍以上。
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预计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个多百分点。
(二)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得到加强
社会发展领域投入明显加大。市级政府投资中,用于公共卫生、农村教育等社会事业投入达到10.8亿元,增长74.2%,重点建设了一批社会发展重大项目,改造了一批农村卫生院、中小学校和文化体育设施。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基本公共服务条件有所改善。
政策和资金开始向郊区倾斜。按照“优化市区、发展平原、涵养山区”的总体思路,郊区基础设施建设开始纳入全市统一规划。2004年市级政府投资中实际投向远郊区58.7亿元,同比增长1.67倍。基本实现每个远郊区县通一条快速路,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管网加快向郊区覆盖,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重点开始向郊区转移。
“三农”问题有所改善。通过确权确地、确权确利、确权确股等多种方式,切实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修订建设征地补偿安置办法,初步实现了征地与农民就业、社会保障挂钩。落实粮食生产直补政策,全面取消农民税费负担,农民种粮积极性显著提高。开展农村养老保险改革试点。推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参保人数达到206万人。预计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50元左右,增长10%。
城市交通和环境建设加快。新开工建设城市主干路100公里,地铁四、五、十号线全面开工,在建规模达到87公里。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治理成效显著,城市林木覆盖率和公共绿地不断增加,污水及垃圾处理能力有所增强,市区空气质量有望达到预定目标。水资源管理得到加强,应急水源工程投入使用,市民节水意识有所提高。
就业和社会保障形势平稳。就业状况总体好于上年,预计城镇登记失业率在1.4%左右。各项基金扩面征缴取得积极成效,参保人数不断增加。实施低保分类救助方案,23万人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做到了应保尽保。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600元左右,增长12%。
(四)重点领域改革得到深化
投融资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初步形成,建设和运营市场全面开放。京承高速二期等领域共15个项目实现市场化融资56亿元。新建轨道交通运营权面向全球投资者公开招标,四号线融资方案已经启动,预计4条线路可吸引社会资金150亿元左右。政府投资的投入形式、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发生巨大变化,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效率得到提高,引导和放大作用增强,预计全年带动社会投资600亿元左右。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逐步推开,重点公益性项目全面实行了稽查制度。
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和主辅业分离改制试点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