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5年03月 |
2002年11月,《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标志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正式启动。这将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也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中国与东盟间的经贸合作,由侧重一般贸易向全面合作快速发展。在政府的有力推动下,经济与科技等领域的合作,包括旅游合作、资源开发合作、农业合作、能源合作、信息产业合作、人才培训合作等一系列的合作已经启动,而且正呈突破性发展趋势。中国与东盟10国的板块市场正走向一个相互融合的大市场,把相互间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变成现实,将对相互间人员流动、货币流动的便利化提出新的要求。孕育着巨大商机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正式启动,不仅为东盟各国,而且为中国,同时也为广州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自从《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以后,本已是东盟最大贸易伙伴的美国和日本已进一步采取了措施,加快了与东盟贸易合作的步伐,掀起了争夺东盟市场的浪潮。“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的启动,也将有力推动和规范东盟各国与中国的商贸往来,是千载难逢的商机。广州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要在2005年冲刺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就不能错过东盟市场涌现的新一轮商机,就必须认清形势,调整战略,抓住机遇,努力开创外经贸工作的新局面。
一 广州在中国与东盟经贸发展中的独特优势
广州与东盟隔海相望,文化相通,自古以来有着密切的交往,双方在历史上的来往与合作相当频繁。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进程中,广州企业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东盟6个国家的总领事馆设在广州,在咨询投资环境、市场规模、招商项目、贸易壁垒以及办理签证等方面都十分方便。
广州是中国著名的华侨之乡,是华侨最多的大城市。目前祖籍广州的华侨华人106.1万人,分布在东南亚的占12.7%;在广州地区的归侨16763人。充分发挥广州华侨众多的优势,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各种关系网络,对广州企业打开东盟市场十分有利。
广州与东盟在经济上互补性强。在制造业和技术结构方面,东盟国家的基础工业相对薄弱,机电产品的进口量需求较大,每年的进口额达500亿美元左右,大部分属于中低档产品。而就广州目前的经济结构来看,电子通讯、石油化工、电气机械、交通设备制造四大产业产值所占比重已经达到53%以上。因此,广州的电子、电气、机械设备、化工等产品对东盟的出口具有很大的潜力,并能以此带动珠江三角洲的产业升级。科技在中国与东盟合作中互补性最强。东盟一些国家正处在工业化发展的关键阶段,其产品提升和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因素至关重要,而中国的综合科学技术水平具有一定优势,广州作为中国第三经济强市,在一些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在与东盟合作方面大有可为。可以预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广州对东盟的贸易量将大大提高,对欧美、日本市场过于依赖的局面将会大为改观,有利于出口市场形成多元化格局。
广州凭借优越的地理区位,依托富庶的珠江三角洲,已发育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中国南方最大的交通、通信枢纽和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广州发展与东盟经贸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过去广州企业走进东盟市场方面较为薄弱。海关统计显示,东盟是广东的主要出口市场之一,已成为广东第五大贸易伙伴。2002年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额达548亿美元,其中广东占36.4%,而广州在其中所占的比例甚少。近年来广州与东盟的贸易发展比较快,2003年广州和东盟国家的贸易总额为26.5亿美元,同比增长43.2%。但总体而言仍处起步阶段,特别是广州企业在进军东盟市场方面还存在嗅觉不灵、热情不高等问题。这与广州作为珠三角中心城市的地位极不相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州市的国际竞争力。广州市场开放早,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程度也排在全国前列。随着“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逐步实施和泛珠三角经济区的启动,广州企业可以利用香港在融资、金融服务、市场经验等方面的优势,依托泛珠三角强大的经济腹地,与港商和西南各省联手进军东盟市场。广州独特的地理优势以及与东盟各国贸易往来的渊远历史,将使广州在未来我国与东盟的贸易发展中发挥“桥头堡”的重要作用。
二 广州进军东盟10国经贸的商机良多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