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1年09月 |
2000年,台湾政局发生了重大变化。3月18日,在台湾地区领导人的选举中,执政半个多世纪的国民党败选。具有强烈“台独”色彩的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获胜,成为台湾地区新领导人。台湾政局的变化不仅改变了岛内的政治生态,对台湾经济造成了很大冲击,也给本来就不稳的两岸关系投下了新的阴影,并对亚太地区形势产生了影响,因而引起了亚太国家的高度重视。各国纷纷表态,表达对台湾政局变化的关注,阐明各自的立场与政策。总的来说,各国都重申一个中国的政策,呼吁两岸对话,和平解决分歧,反对使用武力,反映了各国保持地区和平稳定的诉求和维持台湾问题现状的立场,以及他们对待和处理台湾问题的基本考虑。各国的表态一致的方面居多,但也有显著不同,表明各国的对台政策存在着重大差别。
一 台湾政局的变化及其影响
经过波诡云谲的激烈角逐,台湾地区领导人的选举在2000年3月18日落幕,结果在台湾执掌政权长达51年的国民党落败,沦为在野党。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以超过宋楚瑜仅2.5个百分点的微弱多数当选为台湾地区新一届领导人。陈水扁的胜出,一方面反映了国民党经过不断分裂后优势丧尽和岛内民众对国民党黑金政治的强烈不满;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李登辉长期推行分裂路线,纵容“台独”势力急剧膨胀的结果;特别是在竞选的最后关头,李登辉玩弄权谋,由一些与他关系密切又具有社会影响的人物出面“挺扁”,引发“弃连保扁”的连动效应,遂使在竞选中一直落后的陈水扁反败为胜。
民进党上台执政使台湾政局发生了天翻地覆、改朝换代的巨变,并对岛内政治经济环境、两岸关系以及地区形势产生了多方面的重大影响。
首先,使岛内的政治生态发生剧变,引发了政坛的动荡。在旧政治格局的突然瓦解,新格局建立尚需时日的情况下,各方势力的分化和重组,各种矛盾的交织与凸显,使台湾政局进入了一个多事之秋。在政党政治变化上,痛失政权的国民党正在走出李登辉的阴影,加速改造,以图东山再起;亲民党凭借在竞选中凝聚的政治资源,已成为台湾政坛一股新的重要的政治力量,现在也在整合其他势力,以图与民进党和国民党鼎足而立;而民进党则倚仗执政的有利条件,利用掌控的社会和政治资本,也在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三大政党及其他势力在重新洗牌的过程中,竞争将更趋激烈,它们之间的合纵连横也更频繁和多样化,这将使台湾政局的变化更加复杂。在朝野关系上,陈水扁以不到40%的得票率当选。在“立法院”,民进党的席位不到三分之一,处于明显的少数地位。陈水扁的偏弱与在野党的偏强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强力掣肘使得陈水扁施政举步维艰,国民党主导的“立法院”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与陈水扁主导的“行政院”针锋相对,大大降低了陈水扁的执政效率。朝野政党的不断冲突,使新当局陷入了持续的“宪政僵局”,虽然陈水扁想以“政党和解”来加以化解,但他倡议的“政党圆桌会议”却因不获各方的积极响应而迟迟未能召开。陈水扁以弱势当选后,为了稳定局面,组建了“全民内阁”,延揽了许多国民党人出任“行政院”要职,但这些人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与民进党的理念不符甚至相悖,导致在行政运作和政策实施中引发了矛盾冲突。10月3日,国民党籍的“行政院长”唐飞仅在位4个月,就因“核四电厂”问题与民进党的尖锐对立而被迫辞职。民进党籍的张俊雄接任,标志着陈水扁已经放弃了“全民政府”和“联合政府”,而少数政府面临的挑战将更加严峻。10月27日,新当局宣布停建“核四”,在岛内引发了新一轮政治风暴,在野党反弹强烈,国民党、亲民党和新党三党开始联手推动罢免陈水扁、吕秀莲,在野党与执政党的攻防战达到了白热化的地步,致使台湾的政局剧烈动荡。在民进党各派系内部,各派系的争斗也对台湾政局的稳定造成了威胁。民进党各派系为了获得政权曾拧在一起,执政后的权利分配使它们的矛盾逐渐显现,如在是否修改“台独”党纲问题上就出现了激烈的争吵。此外,当选后的陈水扁已不是民进党一党的代表,他必须顾及岛内全体民众的利益和要求,由于对许多问题认知和处理的差别,使陈水扁和民进党裂隙顿生,相互指责不断。甚至连陈水扁和吕秀莲也互不满意,相互攻讦。
民进党的上台还对台湾经济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冲击。长期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