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1年11月 |
中国城市社区建设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已经走过了十几年的历程。十几年的发展使社区建设从初始阶段逐步走向成熟。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社区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长足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拥护,激发了社会各界对社区建设的极大关注和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社区建设的形势如火如荼,高潮迭起。
城市社区建设,是社区服务的拓展,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城市基层社会结构面临重组,社区的地位和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推进社区建设,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是繁荣基层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是巩固城市基层政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推进社区建设,也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截止2000年底,全国共有663个城市,787个市辖区,5902个街道办事处,10.8万个居委会,127.2万个居民小组,城镇社区服务设施18.1万个,社区服务中心12674个,便民利民网点45.2万个,社区安置下岗职工29万人,社区从业人员75万人。1999年以来,全国城区出现了争做社区建设实验区的热潮。在100多个城区争创的基础上,确定了26个城区为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占全国城区数的3.3%,分布在19个省(区、市)。这些城区从地区分布上,既有沿海经济发达的城市和特区,也有中西部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还有老工业和新兴的工业城市。这些城区是:北京市西城区,天津市河西区、和平区,石家庄市长安区,沈阳市沈河区、和平区,本溪市溪湖区,长春市朝阳区,哈尔滨市道里区、南岗区,上海市卢湾区,南京市鼓楼区、玄武区,杭州市下城区,合肥市西市区,厦门市开元区,济南市厉下区,青岛市市南区、四方区,漯河市源汇区,武汉市江汉区,佛山市多,海口市振东区,重庆市江北区,西安市新城区,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实验区经过两年多社区建设的实践,取得了巨大成功。一是在构筑社区组织体系上,各实验区改革创新,创建了新的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成员代表会议和社区仪事协商会。二是创新体制,转变政府职能,为改革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工作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构建了中国城市基层社会新的管理体制。三是还权于社区,使社区拥有自己的权利,扩大了基层民主,提高了居民自治水平,增强了社区凝聚力。居民的社区意识和参与热情不断高涨,志愿者活动蔚然成风。四是社区工作内容不断丰富,社区服务不断拓展,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社区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新的社区组织体系已经建立
要建立新型的社区组织体系,首先必须科学合理地划分社区。“社区”通常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中人群的生活共同体。社区一般是自然形成的,可大可小。那么,在推进社区建设中,应该把社区定位在哪里?各实验区在探索中借鉴国外经验,结合当地实际,研究社区基本要素,绝大多数把社区定位在城市基层自然形成的地域,即社区居民自治的辖区。其特点是便于管理、便于自治、便于资源共享。开展试点工作的城区对街道和居委会的管辖范围进行了调整,以调整后的居委会辖区作为社区地域。其中沈阳市最具代表性。沈阳市在沈河、和平两个实验区试点的基础上,全市统一行动,重新划分社区。他们将社区明确地定位在小于街道办事处、大于原来居委会的层面上。其理由是:原有的居委会规模过小,区域界限不明显,社区资源匮乏,居民的依附性较差,不利于社区功能的发挥;街道办事处是政府的派出机关,是政权组织,无法体现社区的自治性质。因此,将社区确定在街道与居委会之间的层面上,不仅可以充分体现社区的自然属性,而且更加有利于社区资源的利用与功能的发挥。他们按照社区的基本要素,即要依据居民居住的自然地缘关系、社区的资源配置、适度的管辖人口和人们的心理认同感,按照有利于社区管理、自治、资源利用,有利于提高工作效能的原则来组建新的社区,将原来的2700多个居委会,划分为1277个新型社区。新的社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