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测量舆论监督报道力度的初步尝试——以《新京报》“核心报道·对话”为例

    作者:李欣人 马文娟 出版时间:2006年02月
    摘要:本文主要从研究背景与目的、文献回顾、研究问题、研究设计与实际操作、效度检验、结果简述及研究建议等七个方面介绍了测量舆论监督报道力度的初步尝试。

    本文通过对舆论监督研究的回顾,为舆论监督给出一个可操作定义,并发展了一套内容分析编码表用于测量舆论监督报道的力度,并以《新京报》的“核心报道·对话”栏目中的文章为对象进行量化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效标效度、表面效度、结构效度三方面对编码表进行了初步检验,检验结果达到了较高的满意程度,可以作为测量具体报道的舆论监督力度的客观研究工具。

    一 研究背景与目的

    舆论监督一直是近年来国内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实务界面临的难点问题以及社会讨论中的热门话题。笔者分别以“舆论监督”、“大众传播”、“互联网”、“新闻改革”为关键词在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新闻与传媒”子目录下对2000~2004年间收录的论文进行检索,发现结果如表1。

    表1 关键词检索结果

    从以上数据对比可以看出,舆论监督已成为目前新闻传播研究领域内最受人关注的问题之一。不过,如果对有关论文做进一步的考察则可以发现,绝大多数的研究都属于传统的“质的研究”,而应用社会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进行的“量的研究”则只有郭镇之等对《焦点访谈》进行的内容分析、乔云霞等用抽样调查方法做的《中国新闻舆论监督现状调查报告》等寥寥数篇。

    笔者认为,目前亟待改变这种研究方法上的失衡状况,开展更多的量的研究。

    科学强调积累,而量的研究所具有的一大优点就在于有较强的可重复性,可以在华莱士所说的“科学之轮”的循环中,不断地通过假设检验的方式把我们对某一特定问题的认识推向深入。

    有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尝试对舆论监督报道这一概念下一可操作定义,发展出一套用于测量具体报道监督力度的量表,并对其效度进行初步检验。打个比方:构建学术大厦需要许多研究者不断地“添砖加瓦”,而本研究的初衷正是希望在舆论监督力度测量这个问题上,造出一块合乎要求、便于使用的“砖”来。当然,就这个研究本身而言,更是一个“抛砖引玉”的尝试。

    二 文献回顾

    研究的目的之一在于对舆论监督报道概念做操作化定义,因此文献回顾主要围绕以下3方面进行。

    (一)“舆论监督”一词的由来

    研究者普遍认为,舆论监督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这一概念得到较广泛的使用是在1980年代中后期,其标志是1987年中共在“十三大”政治报告中首次在正式文件里使用“舆论监督”这一表述。

    郭镇之指出,在西方文献中,找不到“舆论”(public opinion)与“监督”(supervision)这样的搭配,“舆论监督”是中国新闻界创造的和带有中国特色的词组。(郭镇之,2000)

    丁和根认为中共新闻舆论监督观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孕育期,从20世纪30~70年代末;第二阶段为成型期,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80年代末。在第一个时期未见对“舆论监督”的直接表述,与之关联最密切的话语系统为“批评和自我批评”与“群众监督”。20世纪80年代以后,“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大众媒介上出现的频率大为下降,其内容被“舆论监督”所取代。中共十三大政治报告标志着中共新闻舆论监督观的正式形成,从此以后,“舆论监督”不仅成了中共正式的理论话语,而且被付诸新闻实践,成为中国民主建设的一个亮点。(丁和根,2003)

    “舆论监督”在非官方话语系统中的出现至少可以上溯到1981年。孙旭培在1981年5月完成的硕士论文《刍议社会主义新闻自由》中,使用了“舆论监督”一词,并把它和别的监督方法进行比较。此文被多次收入有关书籍,同时他陆续在报刊上阐述对舆论监督的观点。到了80年代中期,“舆论监督”一词已频繁见诸报端。(孙旭培,2003)

    (二)舆论监督的对象

    关于舆论监督的对象,目前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党政机关是新闻舆论监督的最主要对象,而对一般性的坏人坏事、不良风气的批评是否属于舆论监督的范围则有不同的意见。

    孙旭培在回顾舆论监督的发展时认为:“‘舆论监督’中的‘监督’,通常是对权力的监督,但现在已被扩大解释到对各种坏人坏事的批评,如某商店出售劣质商品,某居民区乱放垃圾,弄得臭气熏天,等等。现在一些都市报就是进行诸如此类的监督。当然,把这些算在舆论监督的内涵和外延内也未尝不可,但它们绝不是舆论监督的主体和重点。”据此,他将舆论监督的对象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对国家决策(特别是决策前或决策过程中)做报道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