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年02月 |
我国的媒介正进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市场化”、“产业化”、“集团化”、“做大做强”成了各媒介竞相追逐的目标。在这个时候提“媒介批评”,有些人可能不理解,认为那是学者们、批评家们的事情,与媒介经济发展何干?实际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批评媒介经济是“媒介批评”的题中应有之义;媒介批评能促使媒介经济沿科学化、理性化之路发展;媒介自身的管理者也应成为合格的媒介批评家;媒介批评最终应形成理念,成为媒介经济发展自觉遵守的规范,促进媒介经济良性循环。
一 媒介批评的内涵和外延
要说明批评媒介经济是媒介批评中的应有之义,就要先考虑“媒介批评”的含义。王君超博士的《媒介批评——起源、标准、方法》一书是我国媒介批评学研究的开山之作,他在对国内外诸多媒介批评定义或范畴分析的基础上,从系统科学的角度为“媒介批评”下了一个定义:“媒介批评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的判断,它是对新闻传播媒介系统及其各要素进行批评的过程。……这里,‘媒介批评’的内涵是‘对新闻传播系统及其各要素进行批评的过程’,外延则包括所有形式的媒介批评,比如现态的、史态的、动态的、静态的、宏观的、中观的、微观的媒介批评以及社会责任、媒介法制、媒介权利等各方面的批评。”[1]由此可见,该定义涉及媒介批评的对象——传播媒介系统尤其是新闻传播系统,包括新闻传播媒介及其产品、从业人员和媒介运行环境等子系统在内的开放的大系统,而新闻传播媒介及其产品、从业人员和媒介运行环境又分别从属于媒介经济中的媒介产品、生产者(传者)和消费环境(受众群及经济态势等);该定义还涉及到媒介批评的目的——阐释媒介系统发展方向,促进其良性发展。这其中不仅是对其社会责任和道德规范的评判,更重要的是将完善的理念运用到媒介产品制作、运营管理等各个层面,使之成为自觉的良性循环发展系统。至此,我们不难看出,“媒介经济”与“媒介批评”并非人们误解观念中的两张皮,而是环环相扣、不可分割的。
二 批评对象的立体层面
媒介批评究竟从哪些方面促进了媒介经济的发展,使之走上科学化、理性化的道路?我认为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分析:其一是产品层面,即媒介产品的内容形式等;其二是运营管理层面,即传播者行为、媒介管理策略等方面。
媒介产品层面涉及到的批评对象可谓包罗万象。1999年开展的第九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办法中,将评选对象列为20个评选项目:报纸通讯社消息、言论(包括社论、评论员文章、述评、短评、编者按、编后、署名评论)、通讯(包括特写、调查报告);系列报道和连续报道;报纸版面(指要闻版);新闻摄影;新闻漫画;报纸副刊。广播电台消息(包括文字报道、录音新闻);评论(包括文字评论、录音评论、评述性节目);新闻专题节目(包括文字、录音专题);系列报道和连续报道;新闻性节目编排(包括主持人版块式节目编排的选段);新闻现场直播。电视台消息;评论(包括口播和声像评论、述评性节目);新闻性专题节目;系列报道和连续报道;新闻性节目编排(包括主持人版块式节目编排的选段);新闻现场直播。[2]可见,其中任何一项都可能因为存在不完善或值得关注的地方从而成为媒介批评的对象。在这个层面上开展的媒介批评,往往从某个具体报道、具体栏目、具体事件或具体人物入手,对媒介产品的改进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效果直接而显著。媒介产品质量是媒介经济的核心竞争力,谁做出了与众不同的内容,谁树立了独特鲜明的风格,谁拥有更多的注意力资源,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独占鳌头。可见,媒介批评是媒介产品质量的常鸣钟,在督促媒介产品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从某种程度上说,媒介产品质量是媒介管理水平的折射。媒介管理是一个媒介企业的管理者,研究并从事如何利用良好的计划、健全的组织、适当的人员配置、正确的指挥方法、严密合理的控制程序及有效的内部协调,使整个媒介企业的资源运用发挥出最大的效能,从而实现媒介组织的任务。从理论上说,媒介管理是一种整体性的社会子系统,它包括了媒介内部的人事,政策走向、媒介内容、财务状况以及媒介以外的社会环境等等。现代媒介的管理决策流程和整个系统如图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