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年02月 |
“叙事是对被破坏的规范和社会秩序的修补。叙事不仅要谴责这种违规,而且还要进行修补,以强化某种规范。”[1]
舆论监督也是叙事的一种,舆论监督主要通过新闻报道及其他社会批评方式,针对某一社会现象和事实表达公众的共同意见。这种表达本身就是一种叙事方式,它曝光违规行为、告知、修补、强化规范的重要性,起到社会控制和社会制衡的作用。“舆论监督最大的功能在于监视社会环境,督促社会发展,否定、谴责、批判并不是惟一任务,它所具有的保障、肯定、推进、建设的作用更大……”[2]
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栏目在“共同打造有质量的生活”的定位下,运用叙事模式、叙事的工具性、叙事的累积效果性等特征来监督消费中的违规行为(主要是食品消费),从而形成公众舆论。
一 叙事模式
节目版块的叙事模式
每期节目通常由“记者调查”、“专家访谈”、“调查追踪”、“质量警示”四个版块构成。
“记者调查”:调查造假过程、探寻造假真相、揭露造假黑幕、昭示造假危害。
“专家访谈”:记者调查的延伸、扩展和有效补充,包括事件的相关背景、伪劣产品的危害、正规产品的生产过程、怎样鉴别伪劣产品等内容。
“调查追踪”:对上一期记者调查节目所揭露问题的追踪回访,展示打假成果和问题解决的情况,充分体现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假冒伪劣的查处和打击力度,增强消费者的信心。
“质量警示”:在第一时间权威发布质检、工商等部门的最新产品质量抽检报告,抽检产品与日常生活消费密切相关。[3]
此外,栏目还设置了一些不定期的版块,如“质量点击”:通过点击消费领域中的关键词展示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专家解读”解读消费者的疑问以及纠正误读的规范。
根据叙事学的原理,笔者重新梳理了一下四大版块在强调消费规范时的叙事模式。
“记者调查”——叙述规范的破坏过程和修复规范的进程
“专家访谈”——通过“记者调查”中的细节回放,精心设置主持人与专家的对答,以倒叙的方式叙述规范是什么、破坏规范的危害性、消费者如何避免受伤害等。
“调查追踪”——叙述怎样修补被破坏的规范
“质量警示”——申明消费生活中的规范
(一)各期节目之间的互联叙事效应
笔者所指的互联叙事效应指的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叙事模式。在时间上,前后栏目间突显规范的修补和强化;在空间上,在消费热点中强调规范,突显媒体的公信力。
1.前后栏目间突显规范的修补和强化
从2004年1月5日到2004年11月7日,一共有43期节目,在这些节目中,有三期特别节目,其中,对合法正规企业的报道有7篇,占17.5℅。这些报道都是在重建规范、修补规范以及在消费热点中强调规范。
例如,2004年5月2日《掺假有术 粉丝猛追肥》揭露山东招远市一些企业在绿豆粉丝里掺玉米淀粉、用增白剂给粉丝增白、用碳酸氢铵化肥提纯淀粉、用氨水提取淀粉等粉丝造假秘密。与此相对应的是,2004年9月5日《龙口粉丝的百年工艺》则针对报道过的六家粉丝企业生产假冒伪劣龙口粉丝的情况,介绍了当地政府迅速在全行业开展了整治行动,销毁假冒伪劣龙口粉丝20多吨,并对6家存在质量问题的企业予以查封的情况,介绍了目前山东招远市正规粉丝生产企业的生产状况,强化了粉丝生产的规范。在本期节目中,观众可以看到绿豆进厂前必须接受严格的检验,每个职工进车间前要进行健康检查,要经过一道道复杂的消毒程序,绿豆的筛选、磨碎、去渣、过滤,粉丝的冷冻、杀菌、烘干,粉丝装袋之前的挑丝都非常严格,粉丝在出厂前检验中心要进行二氧化硫、淀粉的含量断条率等指标的抽检。
可以说,前期节目是“抑”,叙述规范的破坏过程,后期节目是“扬”,叙述规范的执行过程,在一抑一扬中规范得以清晰化,得以修补。
2.在消费热点中强调规范,突显媒体的公信力
从叙事学的角度看,结合消费热点强调规范,其实是“挑选一个观察点,即看事情的一定方式,一定的角度”,[4]在这个观察点上描述事件。
例如,2004年6月27日,《揭秘奶粉生产销售》的播出是根据安徽阜阳奶粉事件已经过去一个多月后,一大批生产劣质奶粉的企业被查封取缔,目前在市场上的奶粉大都是一些大型正规乳品企业生产的优质合格奶粉,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些企业奶粉的生产过程,对石家庄三鹿乳业集团和黑龙江完达山乳品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