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2002年上海证券市场回顾分析与2003年展望

    作者:朱平芳 吴谦 张晓钟 出版时间:2002年12月
    摘要:2002年1~9月上海证券市场经历国有股减持负面影响、中央金融会议、两会、新股向二级市场配售、证券交易佣金放开、停止通过国内市场减持国有股等一系列的政策事件,政策的力量决定了人气的聚散、资金的进退、指数的涨跌,体现出转型经济中中国股市的政策市特征。而在此期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平稳,上海证券市场国债现货和回购交易规模不断增大,机构投资者数量快速增长,这些都使得我们对上海证券市场的未来充满信心,但是全球经济的衰退、入世承诺下中国金融市场加速改革的重任、证券市场的监管、股市资金供给的趋紧,股指期货的启动、社保基金入市等一些因素依然使得上海证券市场的发展环境充满变革和挑战。

    2002年1~9月上海证券市场经历国有股减持负面影响、中央金融会议、两会、新股向二级市场配售、证券交易佣金放开、停止通过国内市场减持国有股等一系列的政策事件,政策的力量决定了人气的聚散、资金的进退、指数的涨跌,体现出转型经济中中国股市的政策市特征。而在此期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平稳,上海证券市场国债现货和回购交易规模不断增大,机构投资者数量快速增长,这些都使得我们对上海证券市场的未来充满信心,但是全球经济的衰退、入世承诺下中国金融市场加速改革的重任、证券市场的监管、股市资金供给的趋紧,股指期货的启动、社保基金入市等一些因素依然使得上海证券市场的发展环境充满变革和挑战。

    一 政策虽有变化,但政府维护市场稳定的基调不变

    1.政策基调发生重大变化

    目前中国股市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可以称之为“政策市”,政策导向对证券市场的引导作用依然较为明显。

    2001年证券市场的政策基调是规范与监督,管理层采取了严查违规入市银行资金、上市公司造假行为及机构操纵股价等一系列监管措施,在2001年6月份更是推出了旨在解决中国股市历史遗留问题及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的国有股减持的重大政策。

    在股市极度疲弱不振的背景下,2002年上半年管理层的政策基调发生了转变,即呈现出由“规范市场→在发展中规范—稳定是发展的基础”的转变。这一切最终导致了利用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政策的停止执行。

    2.推利好举措,维护市场稳定

    正是基于政策导向的根本转变,继去年管理层暂停减持国有股及下调印花税之后,今年以来,利好股市的政策措施频频推出,例如2002年2月20日,中央宣布降低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利率;4月4日,证监会会同国家计委、国家税务总局下调证券交易佣金,规定证券交易佣金实行3‰最高上限向下浮动制度;5月20日,恢复向二级市场投资者配售新股的发股方式;5月29日,首次进行100%配售的新股精伦电子公开发行;6月1日证监会公布《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外资参股基金管理公司设立规则》,对于外资参股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的设立条件和程序给予明确规定;6月20日上交所推出180指数,并于7月1日正式对外发布,意在树立理性的投资理念,增强投资者信心。6月24日国务院决定,对国内上市公司停止执行《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关于利用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的规定,并不再出台具体实施办法等等一系列政策。其着眼点是多方面的,从降低交易成本、促使资金流向二级市场、引进外资到降低扩容压力以及推出上证180指数稳定市场信心,以至最终叫停国有股减持,以这一重大政策的强烈冲击力撼动微弱的市场。这些利好举措充分显示了管理层维护市场稳定的决心,也昭示了市场的发展方向。

    二 债券市场发展状况

    1.企业债券发行和交投均十分低迷,发展滞后

    2001年上海证券市场企业债券市场的投资主体发生了重大变化,机构投资者成为企业债券的主要持有者。然而,虽然企业债券市场2001年创新较多,市场也受到近年来少有的关注,但从2002年的情况来看,这些创新还属于局部的、低层次的,尚不能产生实质性的推动。就企业债券在2002年1~8月的表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一时还是难以改变。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获得资金仍难以形成规模。

    从企业债券市场的广度来看,2001年上海证券市场发行的企业债券仅有中移动50亿元和三峡债30亿元,而2002年1~9月则没有一家企业发行债券。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股市低迷,市场对企业再融资行为的泛滥产生强烈抵触情绪,管理层也出于维护市场稳定考虑而大大减缓市场扩容节奏。实际上这些年来中国企业债券的发行主体主要集中在三峡、中铁、中移动等中央大型机构,其他发行主体较少。上海证券市场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相对于股票市场而言,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2002年上市交易的企业债券只有1只,截止到2002年9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企业债券数量也仅有11只。

    从企业债券市场的深度来看,发行市场的清淡,必然导致交易市场的低迷。作为一个固定收益品种,企业债券的交易无法像股票那么活跃,利率管制的大环境也限制了企业债券在二级市场上的价格波动范围。2002年1~9月上海证券市场企业债券和金融债券的市场总成交金额仅为42.52亿元,上市企业债券的交投量很不活跃,债券每天成交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