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5年12月 |
一 社会保障发展状况
(一)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2005年,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职工和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加强社会保险扩面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9月底,全国城镇企业职工养老、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7120万人、13341万人、7810万人和5085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767万人、937万人、965万人和701万人,分别达到年度目标的151.3%、188.9%、147.3%和604.3%。9月份,全国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10546万人,是年度目标的100.7%,提前全面实现全年扩面计划。[1]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工作稳步推进。截至9月底,全国已有17个省份基本实现并轨,国有企业现有下岗职工9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55万人。[2]吉林、黑龙江两省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试点过程中,注重将并轨与促进再就业结合起来同步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吉林省96万名并轨人员中,有65%的人实现了比较稳定的就业;黑龙江省164万名并轨人员中,有43%的人通过企业改制、其他单位招用、自主创业和劳务输出等形式,实现了稳定就业。
社会保险基金规模继续扩大,总体运行态势良好。2005年1~9月份,全国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基金总收入4775亿元,同比增长21.1%,总支出3914亿元,累计结存5322亿元(参见表1)。
表1 2005年1~9月社会保险基金分险种运行情况
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在部分地区逐步做实。据统计,2004年底,中国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空账规模累计高达7400亿元,而且每年以1000多亿元的规模扩大。这种状况直接威胁到统账结合、部分积累体系的未来支付能力,以及制度本身的可持续能力。
做实个人账户作为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化解未来养老金支付风险的一项战略任务,是在东北三省相继开展的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的主要内容之一。截至2005年6月,辽宁省累计为704万名参保职工做实个人账户基金163亿元。吉林、黑龙江两省个人账户做实的初始规模为本人缴费工资的5%,以后按每年一个百分点逐年递增至8%。目前,两省做实个人账户的规模已从上年的5%调整为6%。截至9月底,吉、黑两省已分别做实个人账户基金23亿元和28亿元,[3]为在全国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积累了经验。
(二)全国社会保障基金
基金规模持续扩大。截至9月底,全国社保基金规模已达到1917亿元。在投资构成上,银行存款为941.96亿元,占总规模的49.13%(其中协议存款646亿元,收益率维持在4%左右);债券投资607亿元,占31.66%;股权投资和股票投资分别达到116.35亿元和251.89亿元,占比分别为6.07%和13.14%。从目前形势和长远任务看,这项中央风险储备基金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诸如资金来源不够稳定、投资渠道较窄,以及基金投资运营法律规定适用范围窄、保障措施少等等。
(三)企业年金
作为中国养老保障体系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制度启动市场化运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5年2月颁布实施了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运作流程、账户管理信息系统规范、管理机构资格认定专家评审规则等专项规章,组建了资格评审专家委员会;8月2日公布了第一批37家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名单,搭建了市场化运作的框架。首笔标准企业年金业务于8月7日由太平养老保险公司启动,该公司正式承接辽宁省直属60家企业的企业年金计划并进行市场化运作。据估计,目前中国企业年金的存量规模近1000亿元。每年新增资金将在800亿元到1000亿元左右,预计到2010年,企业年金的市场规模应超过5000亿元。按照20%的入市比例计算,企业年金每年将直接或间接向股票市场供给资金约200亿元。
目前企业年金政策还存在许多不足,许多具体细节没有明确规定。在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新部署中,将设专条对企业年金的发展做出规定。有关企业年金的税收优惠政策正在酝酿之中。
(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取得成效,初步探索建立了农村初级医疗保障制度的新模式。自2003年下半年开展试点以来,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已在全国21%的县(市、区)推进。截至2005年6月底,有641个县(市、区)开展了试点,1.63亿人参加了合作医疗,占试点地区农村人口的72.6%;全国共补偿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1.19亿人次,补偿资金支出50.38亿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机制初步建立。
2006年,新型合作医疗试点覆盖面将扩大到全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