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4年12月 |
在宏观调控和经济内在扩张动力共同作用下,2004年国民经济在高速运行中实现了平稳、协调发展。从运行态势看,国民经济仍处于2002年下半年开始的新一轮扩张周期中,我国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一批高增长“产业族群”投资自主性增长惯性较大,城市化发展加快,国际制造业向我国转移方兴未艾。2005年,在经济增长内在活力增强、国际经济环境保持稳定的背景下,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预计GDP实际增长8.8%左右。但由于价格指标的滞后性特点,2005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压力仍然较大。为了巩固宏观调控的成果,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增长,做好2005年的经济工作,不仅要在短期调控政策层面上实行“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更要加大制度层面上的改革力度,建立遏制体制性投资膨胀的长效机制。在调控方式上应更加注重适时微调,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促进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方面的独特功能;稳健的货币政策操作中更多运用利率等经济调控手段,引导金融机构自主控制信贷规模和速度。
一 宏观调控取得初步成效
2004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内在活力在2003年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进一步增强,内需外需同步大幅增长,经济效益稳步提高。但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表现更加突出,固定资产投资惯性冲高,货币信贷无序扩张,煤电油运供求关系更加紧张,物价上涨速度加快。为防止新一轮经济增长出现“大起大落”,党中央、国务院及时采取了“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宏观调控政策,出台了一系列土地管理、产业政策、货币信贷等方面措施。第二季度以来,经济形势出现一系列转折性变化,宏观调控政策效果开始初步显现。
1.农业生产出现转机,三次产业发展趋于协调
2003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降低农业税税率、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环境等社会发展项目的投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我国粮食生产扭转了自1999年以来连续5年减产的局面,夏收增产25亿公斤,秋粮丰收在望,全年粮食总产量有望突破4550亿公斤,比上年增长5.6%。上半年,第一产业增长4.9%,同比增幅提高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8.0%,同比增幅提高2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增长11.5%,同比增幅回落0.1个百分点。第一、三产业增速明显加快,三次产业的发展趋于协调。
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遏制
2004年第一季度,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7.8%,创近年投资增速新高。面对这种形势,中央政府提高了钢铁、水泥、电解铝、房地产开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加强信贷投放管理,全面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这些新出台的政策措施对投资过快增长起到有效抑制作用。1~8月,城镇50万元以上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2186亿元,同比增长30.3%,增幅比第一季度回落17.5个百分点。钢铁、水泥、有色等重点控制行业投资增速大幅回落。城镇新开工项目第一季度同比增长31%,1~8月份仅增长7.4%,回落了23.6个百分点。随着投资降温,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涨幅回落,生产资料价格同比增幅从4月份的最高值16%降至8月份13.7%。但固定资产投资在建规模仍然较大,投资品价格绝对水平从7月份开始又出现回升。
3.消费需求稳步上扬
2004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1.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7%,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增长16.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同比加快8.4个百分点,是1997年以来增收形势最好的一年。随着居民收入较快增长,消费品零售额增幅逐月加快,1~8月份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2.9%,比去年同期提高4.4个百分点。剔除物价因素,消费需求实际增长9.7%,比去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投资增速放慢而消费加快表明,投资与消费不协调的状况得到初步扭转。
4.货币信贷增速明显回落
2003年下半年,在调整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窗口指导等政策引导下,货币信贷增长偏快的势头曾经有所收敛。但2004年第一季度,贷款增速明显“反弹”,第一季度贷款累计增加9131亿元,同比多增加596亿元;全年新增贷款2.6万亿元的年度指标第一季度已经使用35.12%。3月末,狭义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长20.1%,增幅比上年末高1.4个百分点。
为了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