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4年12月 |
2004年中国经济实现高增长(应在9.5%)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2005年中国经济的走势也就受到了人们的更多关注。对于未来经济的预测,必须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这样才能对经济走势做出相对准确的判断。另外,由于我国经济具有地区差异大、总量规模大的特点,因此必须在中长期分析的大背景之中预测中国的年度经济走势。本文分别从定量方面的经济周期分析方法和定性方面的经济态势分析方法出发,并结合对我国经济走势的中期分析,对我国的2005年经济增长进行分析。
一 经济周期分析
一般而言,经济的运行是具有周期性的。借助中国1981~2003年(从“六五”到“十五”)期间中国GDP增长速度的数据,分别利用5~13年的步长通过几何平均法进行移动平均处理,看看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是不是有什么周期性的变动规律。
表1 1981~2003年我国GDP增长速度
表1中2004年的GDP增长率是预测数。2004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分别高达9.8%和9.7%。虽然目前的国家宏观调控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经济过热的局势。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1~8月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比去年同期增长30.3%,仅比2003年同期水平降低了2.4个百分点。从工业增加值来看,2004年1~8月工业增加值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7.1%,甚至比2003年同期水平增加0.6个百分点。因此,在没有突发事件的情况下,2004年中国经济达到9.5%的增速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这甚至还是一个很保守的估计。运用表1中的数据,对历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分别进行5~13年的移动平均(见附录),通过比较,可以得到表2:
表2 移动平均结果比较
从我国历年GDP增长率的移动平均结果及其比较来看,我国的经济周期是存在的,大体上在10年到12年。
从图1中也可以看出,我国自1981年以来大致经历了1981~1990和1991~2001两个中周期。因此,可以预计,2002~2012年大致将是我国的第三个经济周期。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也正好验证了这样一个事实。从我国前两个经济周期的运行规律来看,经济增长的最高速度一般出现在周期的第2~4年。从目前我国经济运行的特点来看,2005年很可能是经济周期中开始回落的年份。因此,2005年的增长速度将会比2004年有所下降,但是也不会下降很多。
图1 1981~2003年我国的经济波动情况
其次,中国经济波动受政治因素的影响较大。所谓政治因素,主要是指五年一次的党代会、人代会以及五年规划。2005年为党代会的第四年、人代会的第三年及“十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从对历次党代会、人代会及五年规划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党代会的第四年、人代会的第三年和五年规划的最后一年,我国经济的平均增速处于9.0%左右。因此,2005年中国经济的增速应该也在9.0%左右。这一点同前面分析的结论也基本相同。
最后,从我国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来看,我国的经济波动呈现出逐步减缓的趋势。在1981~1990的经济增长周期中,GDP增长的最大值为15.2%(1984年),而最小值为3.8%(1990年),其波动幅度达到11.4个百分点。而在1991~2001的经济增长周期中,GDP增长的最大幅度为14.2%(1992年),而最小值为7.1%(1999年),其波动幅度仅为7.1个百分点。经济波动幅度减缓的原因本文将在后面加以分析。仅从数据来看,在“十五”时期我国经济波动幅度将会进一步减少,经济增长将更加趋于平稳。因此,2005年GDP增速与“十五”时期其他年份相比不会出现大幅度的波动。
二 2005年中国经济态势分析
上面从经济周期分析的角度来看,2005年我国的经济增长将比2004年稍有下降。而从影响经济增长的几点因素来看,这个结论仍然成立:
第一,受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2005年投资增速将会有所下降,从而带动经济增速下降。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拉动的。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过热,主要是投资过热的现象进行了调控。主要包括发行央行票据对冲外汇占款;加大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力度,回笼基础货币;两次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并实行差别准备金制度;通过发布“121文件”对房地产业进行风险提示;出台新的固定资产投资政策。同时通过各种政府工作会议,传达中央对宏观经济过热的判断,指示各级政府配合中央宏观调控,其中包括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和三次央行窗口指导会议;对钢铁、水泥等行业的清理整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