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4年12月 |
一 2004年中国生产资料市场升温,局部领域出现过热局面
1.生产资料消费需求大幅增长,原材料仍为消费热点
2004年中国生产资料市场保持升温态势,消费需求大幅度增长。据有关资料,2004年1~8月份,中国全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达到7.26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去年同期增长21.2%。即使后几个月增幅有所回落,全年生产资料销售总额增长幅度仍然可以达到20%左右,在上年较高的基础上再次实现了较高的增长水平。
从全年走势来看,生产资料消费需求呈现前高后低的基本格局。据有关部门测算,2004年上半年,全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同比增幅为22.7%左右,其中4月份增幅接近27%,出现了明显过热。为此,国家适时地组织了宏观调控,包括抑制固定资产投资、收紧银根等,从而使得下半年生产资料市场出现降温。5、6月份增速逐步降低,分别增长22%和18%,8月份增幅又比前7个月增幅回落了0.8个百分点。
国家虽然及时进行了宏观调控,但仅仅是点刹车,并未全面紧缩,抑止的只是泡沫,经济仍然快速增长。因此,生产资料真实的消费基础并未动摇。据统计测算,下半年全国生产资料销售总额增长水平仍然在15%以上;全年生产资料销售总额突破10万亿元关口,增长18%左右,保持了较强的增长势头。
尽管国家出台的宏观控制政策,没有动摇真实的消费基础,但却真正地打击和挤压了一些需求泡沫,如投机需求、囤积需求及近些年来一些领域贸易商大量增加而产生的过量的贸易需求等。“买涨不买落”的市场行为,使得这部分“需求”急剧萎缩,由前期的吸纳社会资源,放大社会需求,转为增加资源供给,放大资源过剩状况。估计这种“放大”效应,可以将真实的消费需求或是资源供应放大2成,或者更多。正是这种“放大”效应,才扭曲了人们对真实的供求关系的感受。这也是为什么一些物资,如钢材市场供求关系可以在短短几周,甚至几天内逆转,由供应紧张迅速转为严重过剩的重要因素,并由此构筑了价格大幅波动的基础。
2004年,中国生产资料的消费热点仍然集中在钢材、煤炭、原油、水泥、橡胶等原材料产品上。据初步统计测算。2004年1~7月,全国30种主要物资需求比去年同期增长19.2%。预计2004年全国钢材消费量将突破3亿吨,比上年增长10%以上,比美国和日本的总和还多;有色金属消费量超过1000万吨;橡胶消费量达到400万吨;原油消费量继续增加,有关方面估计2004年中国油品消费量将突破3亿吨,其中柴油消费量9550万吨,汽油消费量突破4000万吨。除原油外,中国几乎占据了主要初级产品全球最大消费国的位置。中国作为世界消费大国,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作用在2004年进一步显现。
消费构成中,生产资料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国内,对外依存度不是很高。据统计测算,2004年,全国30种主要物资产品的出口平均增长不超过12%,远远低于20%以上的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但值得注意的是,进入下半年后,由于国内价格低于国际市场等因素的影响,生产资料的出口水平有所提高,高于上半年增长水平。大量生产资料出口,加剧了国内原材料供应紧张的局势。同时,又由于许多原材料如钢材、有色金属、水泥、焦炭等,属于消耗电力、水等国内紧缺资源,并严重污染环境的产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类产品不宜过多出口,应当适当加以抑制。
在生产资料旺盛增长的过程中,部分领域出现了过热情况。主要表现在钢材、水泥、电解铝等行业上。近几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出现了严重的盲目发展势头,由产量增长过快发展到盲目投资。据有关资料,从2000年到2003年,全国钢产量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9.5%。进入2004年后,增长幅度进一步提高,其中第一季度增长幅度上升到26%,同期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倍多。电解铝和水泥的情况也差不多。上述行业的过热,引发或者加剧了全国能源、运输等供应的紧张,并使得本行业后几年的市场面临严重过剩的风险,损害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此,国家有关部门下发了关于制止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盲目投资的若干意见,进行了点刹车,取得了很好成效。
2.新增资源强劲,国内产量水平不断攀升
2004年,生产资料市场继续升温,部分行业甚至出现过热,客观上也刺激了主要物资产品新增资源的强劲增长。即使第二季度后国家进行宏观调控,但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