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4年12月 |
一 2004年上海证券市场回顾
2004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正处于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出现了一些不稳定、不健康的因素,特别是某些部门的盲目投资、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问题严重,引发了宏观经济局部过热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国务院实施了一系列诸如提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和适当提高钢铁、电解铝、水泥、房地产开发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等一系列紧缩措施。证券市场不可避免地受到宏观紧缩政策的较大影响。
(一)一级市场融资情况
2004年前三季度新股发行节奏加快,共募集资金353.47亿元,沪深两市共发行98只新股(远远高于去年全年发行的66只新股),其中沪市发行59只新股。回顾我国证券市场自建立以来的融资情况可以看出,1997年之前融资规模处于较低水平,自1997年起证券市场扩容加快,并于2000年达到高点,创下全年融资1500多亿元的峰值,之后逐步回落,到2003年止跌回稳。2004年前三季度一级市场融资总额出现了明显的恢复性上涨。深交所新股发行重新启动,6月2日中小企业板首家公司发行,之后以平均每个交易日发行一只的速度连续发行,截至8月底就发行了38家。
与首发热情高涨相对比,前三个季度再融资则继续呈现低迷状态,前三个季度仅有34家公司实施再融资方案,共计融资308.24亿元。其中,17家公司配股,募资95.26亿元;8家公司实施增发融资138.42亿元;9家公司发行可转债,筹资73.56亿元。虽然从再融资总金额看,比前两年有所提高,但如果扣除京东方和武钢向法人定向增发部分,再融资额实际上有所萎缩。受二级市场持续低迷影响,大额包销再现一级市场。继桂柳工配股让承销商包销了65.6%之后,山推股份又将这一数字推高到89%;济南钢铁的首发中,也出现了自实施配售以来的最大包销量。此外,部分新股上市不久即跌破发行价,三成新股下破发行价。
在投资者“用脚投票”、新股大额包销、新股上市不久就跌破发行价的情况下,我国原有的发行制度面临严峻的挑战。2004年8月底,证监会发布了《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试行询价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并决定在新的发行制度推出之前,暂时停止发行新股。进行新股发行改革,是管理层推进证券市场的发展,减少行政干预,提高市场运行效率的有效措施,这是我国证券市场全面走向市场化的重要突破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股票市场二级市场行情综述
上证综指于2003年11月13日创出新低1307点后,展开了一轮强劲的反弹行情。2004年2月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第一次从党中央、国务院战略决策的高度,提出了证券市场改革和发展的问题,对长期困扰市场的股权分置、合规资金入市、赚钱效应、保护公众投资者利益等问题,有了明确的态度。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公众投资者踊跃入市,基金发行屡创新高,上证综指重上1780点。以4月7日的高点1783点计算短短的6个月时间,指数上涨了476点,涨幅为36.42%。
但4月初,为抑制局部经济过热,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措施,紧锣密鼓的新股发行造成市场严重失血,以及在世界油价居高不下的压力下,A股市场出现了长达5个月左右的下跌,股指轻松击穿了多个整数关口,并击穿了1300点这一重要历史关口和投资者重要的心理关口,创下了近五年来的新低1259.43点。证券市场处在一个前所未见的危局之中,市场动态市盈率创下了10年新低;9月30日沪市A股平均股价由年初的8.04元降到了6.91元,沪市B股也由0.50元下降到0.42元,许多个股的价格均处于历史最低水平,股价跌破净资产、发行价甚至面值已屡见不鲜。
在投资者怀疑中国的股市要崩盘之际,温家宝总理发表了加快落实“国九条”意见的讲话,对落实“国九条”,着重地加上了“抓紧”两个字。在政策面积极信号的刺激下,市场自身的反弹动能得到集中释放,9月14日~9月20日短短五天就暴涨了208点。但很快大盘在新股发行恢复、超级大盘股发行上市等多重利空消息的打压下,再度陷入低迷。虽然期间也出现了诸如银行获准可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证监会发布保护公众股股东权益的征求意见稿、首批创新试点证券公司产生、证券公司融资获重大突破、允许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等利好消息,但并未激起市场的热情。
目前中国的股市尽管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