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年02月 |
一 研究内容与设计
本次研究主要从议程设置理论出发,在总结经典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主流媒体在“非典”报道中与议程设置理论相关的问题。
(一)媒体选择
本次研究选择《人民日报》、《解放日报》、《云南日报》、《羊城晚报》,分别代表全国性媒体、非典轻度发生地区媒体、无非典发生地区媒体、非典疫区媒体。这四个样本各有特点,且彼此构成参照,可比性强,足以代表“非典”大众传媒报道的主要方向和总体趋势。
(二)时段界定
从2003年1月21日国家疾病控制中心专家正式将这种病命名为“非典型肺炎(不明原因)”,就进入了所谓的“非典”时期。自年初广东疫情扩散至3月底处于淡化处理阶段,媒体报道并不多。4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在会议上要求,各级党政机关“要精确掌握疫情发展,如实报告,并定期向社会公布,不得缓报、瞒报”。18日起,包括《云南日报》在内的所选样本皆开始大面积的报道。故此,本次研究最终确定的时间段是从3月24日至6月15日,共84天。将采取等距抽样,隔天抽取一个,这样也可确保所抽样本均匀覆盖周一至周日。共42个样本。本文所分析的是《解放日报》上以“非典”事件本身进程及随后的发展变化为对象的任何主题和体裁的新闻、评论、新闻图片,都列为分析样本。结果显示,由《解放日报》上共取样本稿件和新闻图片889件。
(三)分析单位
以所选纸质媒体对“非典”事件的相关报道为对象,每一条新闻为分析单位。主要从发布媒体(Media)、报道数量(Amount)、报道日期(Date)、版面位置(Location)、新闻来源(Source1)、消息来源(Source)、新闻发生地(Place)、内容类别(Variety)、报道形式(Form)、表现方式(Mode)、语义向性(Tropism)、新闻事件框架(Accident structure)、事件评估(Comment)、重合度(Coincidence)14个角度进行相关分析。
说明:所谓“一篇报道”在本研究中以一个标题为根据,若同一标题下有两则以上报道,按标题下的新闻条数计算;在登记时只考虑新闻框架的上述14项指标是否存在,只要有一项符合指标要求,就予以登记。
(四)研究量表
1.基本情况
表1 研究量基本情况
2.内容分类
表2 研究量内容分类
3.新闻主体语义分析
√ a01a1:版面位置;
a01a2:信息来源(是由哪里公布的,中央政府、卫生部、地方政府、医院、学校等);
a01a3:新闻来源
ao1a4:发生地(新闻报道的发生地点);
a01a5:是否配图。
√ a01b1:语义向性(褒义;中性;贬义);
√ a01b2:评估态度(①支持:对新闻事件中主体的语言和行为表示认同;②同情:对新闻事件中陈述对象表示怜悯;③中立:对新闻事件的客观报道,无任何褒贬色彩的断语;④保留:对新闻事件主体态度介于中立和反对之间;⑤反对:对新闻事件中主体的语言和行为表示异议;⑥悲观:对新闻事件中主体的发展趋势表示担忧;⑦乐观:对新闻事件中主体的发展趋势表示看好。)
√ A01b3:渲染性词语的使用
其余16项变量都设置以上8项分变量,总变量数为145个。由于采用SPSS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故,工作量适中。
二 报道内容比较分析及相关讨论
(一)各项指标统计
1.报道数量及日期分布
图1 《人民日报》关于“非典”报道数量变化
图2 《人民日报》关于“非典”报道百分比变化
《人民日报》如图显示,从这条线的走向我们看到,整个报道量呈现明显的数量上的区势,从三月末到四月,关于疫情的报道数量是不断增长的。但是,考虑到《人民日报》每日的版面数不同,为了能更准确地知道关于Sars的报道在量上是如何呈现出变化来的,我们再次在图2中进行了Sars报道在整个报纸报道总量中所占百分比的分析。从该图能够更清楚地看出,从3月末到4月17日,相关的报道呈一种缓慢增长的状态;但是到了4月17日以后,虽然报道量所占百分比的趋势图也出现过某些下滑,可总体报道量是明显地不断攀升的,之后就始终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集中报道的水平线上;直到6月开始,才出现了下降,并且这种下降是值得关注的,因为它不是一种平缓的过渡,而是急剧的下滑。当然,关于非典型性肺炎的报道在4月17日后数量产生极大的增加,这恰巧体现了我们在研究大纲中的分析——4月17日这一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在会议上要求各级党政机关“要精确掌握疫情发展,如实报告,并定期向社会公布,不得缓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