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7月 |
环首都区域旅游合作是北京区域旅游合作的拓展和延伸,开展环首都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有利于推动区域旅游的协调发展,在全面推进旅游业发展和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背景下,更是区域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一 环首都旅游合作发展分析
环首都包括环渤海地区5省市(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山东省)以及环京4省区(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河南省、陕西省)。2008年2月,在北京首次召开了“9+10”区域旅游合作会议,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山东省签署《环渤海地区五省市旅游合作框架协议》;北京市与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河南省、陕西省等环京四省区签署了《双边旅游协作意向书》;2010年12月,在山西太原共同发布区域旅游合作太原宣言,9省市区政府达成共同编制区域发展规划、共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共享投资项目、建立统一大市场等六项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共识。2011年8月,举办第四届“9+10”区域旅游合作会议及促进区域旅游合作发展峰会,共同签署了《加强区域合作,共塑品质旅游天津宣言》。
尽管“9+10”于2008年第一次提出,环首都之间尤其是京津冀三地的旅游合作事实上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陆续推开。因而就区域合作来看,九省市区的合作进展和深度也存在差异,合作的实际成效仍然比较有限,以下分别分析九省市区不同区域间的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情况。
(一)京津冀区域的旅游合作
1.京津冀地区的旅游资源特点及旅游发展概况
京津冀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富且差异性明显,有利于区域合作发展;但是地区间经济发展和旅游业发展的不均衡现象比较明显,对区域合作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北京作为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旅游中心城市,3000多年的建城历史为北京留下了深厚的文化遗存和资源积淀,近现代以来作为首都所获得的建设投入,使北京不仅拥有自然、人文、历史等旅游资源,更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业发展条件,旅游业蓬勃发展,无论在出入境和国内接待游客数量和消费方面,都位于全国前列,并具有极明显的集聚效应。与北京相比,河北在旅游资源方面比较突出地体现为其丰富的自然条件,是中国唯一兼有海滨、平原、湖泊、丘陵、山地、高原和沙漠的省份,地貌多样、气候宜人,自然风光秀美,民俗风情独特;而天津的旅游资源在种类和规模上都存在差距,自然旅游资源相对匮乏,但是作为中国近代历史“缩影”的租界文化和沿海开放工业城市的独特特点,也使得天津拥有与京、冀资源条件的差异互补。三地的旅游业总体情况详见表1、表2。
表1 2011、2012年京津冀三地旅游接待人次及旅游收入情况
表2 2011年河北省旅游接待及收入情况
2.京津冀地区旅游合作的发展分析
(1)区域合作发展现状
京津地区地缘相近、地域相邻,历史文化渊源深厚,社会经济交流密切,为区域合作提供了天然的基础。
区域合作协议陆续签订。1985年京津冀三地即成立了京东旅游区,致力于共同开发三地的旅游资源。1987年由北京旅游学会发起,联合天津旅游学会、河北旅游学会,召开了第一次“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研讨会”(后发展为“北方旅游交易会”)。2009年3月,京津冀三地联手推出了涵盖近百家景区的京津冀旅游“一卡通”,在“一卡通”的带动下,三地之间进一步加大了营销和互送游客的力度,促进共享资源、共拓市场。2009年5月18日举行的京津冀旅游合作恳谈会上,北京市旅游局、天津市旅游局、河北省旅游局联合签署了《京津冀旅游合作协议》,推动区域内旅游资源、产品、市场、信息、客源和利益共享,并不断引导在京企业在河北、天津的旅游投资开发。2009年7月1日起,天津市与北京市签署“深化旅游合作 共塑旅游产品”的旅游战略合作协议,京津两地开通“旅游绿色通道”,减免旅游大巴的高速公路通行费用,并通过共同推出旅游产品、互送客源、共同宣传、异地投诉等合作,促进两地旅游经济的合作发展。
区域规划衔接持续推进。2010年7月京冀签署合作框架协议,通过《京津冀旅游合作近期行动方案》《北京—河北雾灵山区域合作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区域旅游规划的共同编制,推动区域旅游资源、产品、市场、信息、客源和利益共享,构建一体化旅游格局;同时该框架中涉及的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尤其是区域城际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