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年11月 |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服务业无论是总量的扩大、结构的调整,还是经济效益的提高、对劳动力的吸纳以及运行机制的转变,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发展中也面临着不少问题。2004年,浙江人均GDP已接近3000美元,正面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全面大转型的加速现代化时期。科学分析浙江服务业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提出加快浙江服务业发展的对策思路,对促进浙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浙江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浙江服务业占GDP比重和贡献率分析
从世界发达国家看,服务业比重总是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地提高,目前世界上发达和中等发达国家大都走过了产业结构从“一、二、三”到“二、一、三”,再到“二、三、一”,最终达到“三、二、一”的过程。2003年,浙江省全省生产总值9200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7.8∶52.5∶39.7;2004年,全省生产总值11243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7.3∶53.7∶39。目前浙江省产业结构处于“二、三、一”阶段。
随着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上升,其对经济的贡献率也不断增加,已成为推动浙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世纪80年代以来,服务业对浙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增强。80年代(1980~1989年)的贡献率为23.0%,90年代(1990~1999年)的贡献率上升为30.1%,21世纪初的前5年(2000~2004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接近40%。服务业已逐渐成为与第二产业一起推动浙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二)浙江服务业发展与扩大就业分析
浙江省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实现了由“二、一、三”到“二、三、一”的历史性转变。浙江劳动力在三大产业间的结构分布特点,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一、二、三”状态。进入“十五”期间,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显著加快,这一趋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2001年实现劳动力结构“二、一、三”的转变,2002年则实现“二、三、一”的转变。2003年全社会就业人员为2920万人,一、二、三产从业人员分别为817.6万人、1080.4万人和1022万人,分别占28%、37%、35%。这一趋势表明浙江三次产业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浙江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2003年与1995年相比,服务业就业人数从586.5万人增加到了1022万人。
表1 浙江工业与服务业增长和吸收就业增长率
利用表1数据进一步计算,进行第二产业与服务业就业增长弹性分析,可以说明,与工业相比服务业具有更高的就业弹性。如表2所示。
表2 浙江第二产业与服务业就业增长弹性分析
2000年是就业弹性系数的一个转折点,在2000年以前,第二产业就业增长弹性逐年下降而服务业就业增长弹性逐年增加;即在第二产业增长的同时,其吸纳就业人员低于自身增长,而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的同时,其吸纳就业人员高于自身增长。在1997、1998、1999年中,第二产业就业弹性系数是负数,这意味着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的同时,吸纳就业人员却在下降。2000年以后,第二产业就业增长系数逐步下降,服务业就业增长系数基本上升。到了2003年,服务业的就业增长系数达到0.78,而第二产业就业增长系数为0.045。
(三)浙江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按照世界银行的数据,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的国家的第三产业较为发达,除少部分国家外,一般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在50%~70%之间。浙江省2004年人均GDP为23942元,按现行汇率折算已接近3000美元,而浙江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仅2002年达到40%,2004年又下降到39%,比2003年还减少0.7个百分点。从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就业人数比重上看,美国、英国、加拿大等主要发达国家已有3/4的人在从事服务业,而浙江仅为35%。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简称IMD)公布的《世界竞争力年鉴2004》,浙江省作为中国大陆唯一参评的地区,名列第19位。其中浙江的服务业低于参评60个国家和地区服务业水平的平均值,为此,《世界竞争力年鉴2004》做了个假设,如果把浙江的服务业指标换成平均值的指标,浙江的竞争力排名将迅速上升至第12位,瑞士人的假设说明了浙江服务业滞后于其他产业的现实。
除了服务业总量和就业比重还较小以外,浙江服务业还明显地存在着内部结构不够合理,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较低;服务业中相当多数的企业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规模化、集团化程度都还较低等问题。如传统行业比重偏高,体现现代化国际城市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