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年10月 |
一 2009年慈善组织概况[1]
根据民政部发布的《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截至2009年底,全国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共43.1万个,比上年增长4.1%;其中社会团体23.9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9.0万个,基金会1843个。这些社会组织的业务范围涉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劳动、民政、体育、环境保护、法律服务、社会中介服务、工伤服务、农村专业经济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吸纳社会各类人员就业544.7万人,比上年增长14.5%;形成固定资产1030.0亿元,比上年增长27.9%;各类费用支出1094.7亿元,比上年增长13.5%;社会组织增加值为493.1亿元,比上年增长32.4%,占各类民政管理单位增加值比重58%,占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0.345%。社会组织接收社会捐赠达440.7亿元。
慈善捐赠方面,全国共建立经常性社会捐助工作站、点和慈善超市3.3万个(其中有慈善超市8101个),基本形成覆盖全国城市的社会捐助网,并逐步拓展到部分乡镇、社区。全年各级民政部门共接收社会各界捐款68.6亿元,其中捐赠物资折款2.2亿元。这些捐赠款物使1522.3万人(次)困难群众受益。
彩票公益金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2009年中国福利彩票年销售756.06亿元,比上年增加152.06亿元,同比增长25.2%,为社会福利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筹集公益金248亿元,比上年增长17.3%。2009年民政系统共支出彩票公益金113.4亿元,比上年减少6.1亿元。
二 2009年慈善组织结构特点:支持型组织的成长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支持型组织一直是中国慈善组织的一块短板,仅有少量的组织存在网络结构和组织联合,[2]这成为中国慈善组织部门结构不完善的突出表现之一。大多数慈善组织,特别是公募基金会往往集筹集善款、运作项目、项目评估等功能于一身,自己筹款自己花,这一方面源于基金会的心态,认为让别人花钱不如自己花钱放心,只有基金会用自己的项目官员设计运作自己的公益项目才觉得安心;另一方面源于草根组织自身能力有限,发育缓慢,无法完全承担起从项目申请到实施的全过程,不少资助型基金会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花钱”组织而无法完成资金预算。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民间组织促进会可以算得上是唯一一家真正意义上的支持型组织系统,起到了整合内部力量,争取外部资源,提高合作效率的作用。随着非公募基金会的异军突起以及“5·12”地震给草根组织带来的磨砺,2009年不同类型的慈善组织开始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纵向专业细分的特征,建立了多类型的支持型慈善组织,初步构建了资源、能力建设与智力支持全方位的支持网络,上中下游的慈善组织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了支持型机构与运作型机构协作互动的公益链条。从政策层面上看,部分城市,如深圳,已用政府文件的形式提出相关目标。在《深圳市社会组织发展规范实施方案(2010~2012年)》中明确指出要整合社会资源,建立支持型社会组织体系,对社会组织予以能力建设、资源和智力支持。
资金支持型机构:以非公募基金会的腾飞为标志。根据民政部发布的《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非公募基金会800个,同比增长24.4%,已占全部基金会总数的近四成半,而同期的公募基金会增长率仅为9.1%。特别是在省级民政部门登记的非公募基金会发展速度尤为迅猛,截至2008年底,全国有7个省市的非公募基金会数量超过公募基金会,分别是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上海市、江苏省、福建省和海南省。其中湖北省两类基金会的数量持平。[3]非公募基金会与公募基金会相比,除了“聚财”机制不同之外,“散财”机制也具有显著差异。由于缺少了官方色彩,新成立的非公募基金会很难像过去的公募基金会那样,依靠已有的组织体系“封闭式”运作项目,[4]而必须寻求新的方式实施公益项目。于是,资助其他机构实施公益项目,做慈善组织中的资金支持型机构,成为非公募基金会的选择。如南都、友成等基金会明确定位为资助型基金会,在整个公益产业链条中扮演资金和资源的提供者,资助社会服务和公益项目。不仅如此,在这些非公募基金会的带动下,一些公募基金会也加入到资助草根组织的队伍中,如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等。非公募基金会的崛起和公募基金会的转型,使基金会逐渐回归财团法人的本色,充分发挥资金优势,这将成为调整中国第三部门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