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年02月 |
“十五”时期是我国历史进程中不平凡的五年,是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五年,是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的五年,也是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五年。五年来,国家对文化事业的支持不断加强,文化建设在整个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更加突出,社会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需求日益强劲,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孕育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2005年,全国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率领广大文化工作者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推动各项文化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一)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
“十五”期间,文化部党组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的目标,在转变政府职能,调整结构,推进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推动中介机构的发展,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等方面加快了步伐。2001年,在中央实验话剧院和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基础上组建了中国国家话剧院,优化了资源配置。十六大以后,文化系统进一步解放思想,明确改革思路和目标,改革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一是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开展了综合性试点地区综合执法改革,综合执法机构的组建工作基本完成。二是加快了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东方歌舞团、中国歌舞团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组建了中国东方歌舞团(国家歌舞团),北京、上海、湖北、广东和西安等省市在艺术院团布局结构调整、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三是在加大投入的同时,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机制改革不断深化,活力逐步显现。国家图书馆等公益性试点单位深化内部机制改革,提高了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综合试点地区也涌现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重庆红岩联线、北京市朝阳区文化馆等一批公益单位改革典型。四是积极推动了经营性单位转企改制。“中演”、“中展”经国务院批准转制为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后,以资本整合文化企业和文化市场资源,国内外演出展览业务蓬勃发展。试点地区一批文化中介单位实现改制。北京、江苏、深圳和丽江等地在经营性艺术院团转企改制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截至2005年底,全国共有各类文化单位机构38.56万个,比2004年增加1.89万个,增长5.8%,从业人员191.84万人。按单位性质分,事业单位5.58万个,49.4万人,分别占总数的14.4%和2.6%;企业单位32.98万个,142.4万人,分别占总数的85.6%和97.4%。
2005年,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805个,从业人员14.2万人。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场所1866个,从业人员3.6万人。共有艺术创作机构350个,艺术研究机构188个,艺术展览机构56个。
2005年,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762个,从业人员5.04万人,均比2004年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共有群众艺术馆447个,从业人员1.3万人;文化馆2779个,从业人员3.75万人。全国共有文化站38362个,从业人员7.2万人,其中乡镇文化站34593个,从业人员6.3万人。
2005年,全国文物保护业共有机构4030个,从业人员8.3万人,均比2004年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文物保护管理机构2186个,文物科研机构88个,其他文物保护管理机构78个,博物馆1581个,文物商店97个。
2005年,全国文化娱乐业(含歌舞娱乐场所、电子游艺厅、台球厅、保龄球馆、网吧、综合娱乐场所等)共有机构19.89万个,从业人员100.74万人。全国文化市场其他经营机构(包括文化艺术经纪代理业、音像制品批发零售业、录像放映业、录像带出租、画店画廊、美术公司、艺术品拍卖公司、图书批发等机构)共有12.9万个,从业人员34.98万人,均比2004年有所增加。
(二)国家财政对文化事业投入增幅较大,大中型文化设施建设项目显著增加
1.2005年全国文化事业费比2004年增加21亿元
“十五”期间,国家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为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全国文化事业经费累计达到495.22亿元,比“九五”期间增加240.71亿元,增长94.6%。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由期初的5.7元增加到10.23元,增长79.5%。全国文化事业费以年均增长19.8%的速度逐年增加,有力地支持了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2005年全国文化事业财政拨款达133.77亿元,比2004年增加21亿元,增长幅度为18.6%。
2005年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为(按人均财政拨款,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