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年02月 |
近几年来,在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动画产业的高度重视下,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下,我国的动画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993~2003年,我国国产动画片的生产数量为46000分钟,平均每年动画片的产量不到4200分钟。然而,2004年国产动画片的产量达到了21800分钟;2005年国产动画片实际生产数量为42700分钟;2006年我国动画片产量达到82000分钟,国产动画片产量正在大幅度增长。然而,表面的繁华难掩其背后的尴尬。其中,进口动画片冲击下的“双重怪圈”,即经济怪圈和文化怪圈,对中国动画产业杀伤力最大,产生的后果最为严重。
一 进口动画片冲击下的“经济怪圈”
1.动画片的“可复制性”
动画片作为文化产品的一种,在生产与消费方面有着“可复制性”的特点。生产方面,初版的生产费用很高,但复制费用极低,几乎为零。从成本角度来看,初版的生产费用为研究和开发成本,复制费用为变动成本。虽然研发费用非常高,但变动成本极低。消费方面,文化产品的使用率和受众人数没有限制,可以循环使用。无论受众群体的多少,生产成本也不会随之发生变化。动画片的“可复制性”决定了一部动画片在进入一个新的市场时,几乎不必增加新的制作成本,就可以扩大受众(观众)的规模,而且并不影响观众的消费(收看)。
在全球化背景下,动画片以其自身的艺术魅力,跨越了国家和文化的界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当美、日等国的动画片在本国已经发行并收回初期制作成本后,其出口价格就有了极大的回旋余地。为了达到开拓国际市场的战略目的,国外动画片生产商以廉价甚至免费赠送的手段进入中国市场,例如日本电视动画片《铁臂阿童木》就是由日本卡西欧公司于1979年底免费赠送给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这对于中国的各级电视台产生了极大的经济诱惑。
2.“经济怪圈”的表象
在进口动画片的冲击下,我国电视台的播出费极低,相对于动画片的制作成本,几乎达到微不足道的地步。我国平均每分钟动画制作成本大约是10000元人民币,而电视台播出费最多只有制作成本的1/10。据初步统计,播出费最高的中央电视台1分钟仅支付700~1000元人民币,2005年为1200元,其次是上海电视台,大约每分钟300元,在其他省级电视台中,播出费最高的是浙江台——约每分钟40元。在全国所有电视台中,真正有能力购买动画片的只有三四十家,其他电视台只能附赠随片广告时间,免费提供给动画片制作商使用。不难看出,动画片的生产成本与播出费严重不匹配,导致动画片制作商仅靠电视播出费一项根本无法收回成本。
由于播出阶段无法回收成本,我国的动画企业只好将目光转向第二阶段的动画衍生产品以谋求利润。目前,国内只有三辰卡通集团在第二阶段运作比较成功,其动画片《蓝猫淘气3000问》先后在全国1020家电视台播出,衍生产品已达到6600多个品种,2002年的销售额达到4亿元。动画产业本身就投入高、回收周期长,而这种只有衍生产品才可能盈利的状况无疑又提高了产业进入的门槛,对于中国动画产业的众多中小规模的制作公司来说,这无异于一场恶梦。
同时,有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法制观念淡薄、执法力度不够、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等等因素的存在,也使得盗版猖獗,极大地损害了版权所有者的利益。据三辰卡通集团负责人表示,《蓝猫淘气3000问》曾经创造并至今保持着吉尼斯世界最长动画片纪录,而盗版“蓝猫”产品的数量也可以创造另一项吉尼斯纪录!三辰卡通集团为打造“蓝猫”品牌投入的逾亿元成本难以得到应有的回报,衍生产品所蕴藏的巨大市场却正在被不法侵权者蚕食鲸吞。
据测算,国内生产一部26集(每集26分钟)的电视动画系列片所需资金为400万~700万元人民币,全国播出收入及音像制品版权收益,总计只能回收约200万元人民币。仅靠国内播出和音像市场,动画公司是根本无法收回巨额投资成本的,这样的市场状况使动画公司的生存都成为问题,因而极大地挫伤了动画公司为国内市场制作动画片的积极性,也极大地阻碍了投资者进入动画产业。在资金投入方面,中央电视台每年投入4000万元左右,上海文广集团每年投入3000万元左右,湖南三辰影库有限公司和北京电视台以及一些动画片制作公司也有一些投入,但总的来讲全国每年在动画片方面的总投资不超过1.2亿元,而全国每年在动画片方面的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