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年02月 |
一 2005年音像产业发展状况
到2005年为止,中国持有出版许可证的音像出版社(公司)共有328家,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170家;磁记录复制企业(包括盒带和录像带复制加工)168家;光盘生产厂127家(只读光盘企业87家,可录光盘企业40家),拥有只读光盘生产线约464条,年生产能力约23亿张只读光盘,可录光盘生产线551条,年生产能力约29亿张,只读光盘和刻录光盘的生产能力分别占全球生产能力的17%和20%[1];制作发行公司约1000余家;销售商约10万余家。它们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产业中一个较大规模的部门。
(一)产值大幅度增长
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计划财务司发布的《2005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衡量音像产业发展的三项主要指标均有幅度不同的增长。2005年我国音像出版业的发行数量为4.89亿盘,比2004年增长了17.27%(2004年为4.17亿盘);品种为3.49万种,比2004年增长了1.75%(2004年为3.43万种);发行金额为36.15亿元人民币,比2004年增长了44.02%(2004年为25.1亿元)。品种基本持平,发行数量增长较多,但也在合理范围之内,只有发行金额增幅很大(见图1、图2)。
图1 1997~2005年音像制品发行品种和发行数量
图2 1997~2005年音像制品发行金额
2005年36.15亿元的发行金额,不仅比2004年增长了44.02%,而且比历史最好的2003年的27.55亿元高出31.22%。2005年,音像业正处在转型期,盗版、新媒体的双重压力使其不堪重负。那么,这个高增长率是怎么产生的呢?这可以从下面的音像制品载体的具体变化情况中看出。
(二)高科技促进音像载体的变化,直接带来产值增长
中国音像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别主要在于产品结构(音像制品载体)。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音频、视频节目数字化的时代。音像载体的变化很大,速度也非常快,
1.音频载体的变化
盒带(AT)的市场份额继续下降:1997年市场份额最大的载体是盒式录音带,占了66%,到2000年,录音带还占到55%,1997~2004年,录音带的市场份额锐减了38%。2004年盒带的市场份额为28%、发行数量1.56亿盘,2005年为25%、1.51亿盘,下降幅度分别为10.7%和3.2%。
CD的市场份额继续增长:2004年为9%、4920万盘,2005年12%、7112万盘;增长幅度分别为33.3%和44.6%。
2.视频载体的变化
VCD的市场份额自2003年以来连续第三年下降:2004年为51%、2.97亿盘,2005年为44%、2.69亿盘,下降幅度分别为13.7%和9.43%。视频节目的载体开始明显向DVD转移。
DVD的市场份额持续大幅度增长:从2001年的1%,到2004年的12%,增长幅度和市场份额已经远远超过CD,2004年市场份额为12%、数量为6531万盘,2005年为19%、1.15亿盘;增长幅度分别为58.3%和76.92%(见图3、图4)。
图3 2004年各类音像制品市场份额
3.音像载体的变化促进了产值增长
2005年发行金额的大幅增长与上述数据中的两增两降有着直接关系。
2004年和2005年音频载体占音像市场份额虽然都是37%,但由于盒带的下降和CD的增长,单片平均价格由2004年的6.56元,提高到2005年的8.12元,平均价格增长了23.78%。
2004年视频节目的发行量为2.45亿盘,发行金额为13.81亿元,平均价格为5.64元;2005年视频节目的发行量为3亿盘,发行金额为20.8亿元,平均价格为6.93元,平均价格增长了22.87%。
图4 2005年各类音像制品市场份额
正是平均价格的增长形成了音像出版业产值的大幅度增长。这就是说,盒带、VCD等较低科技含量、较低价格的载体占据的市场份额越大,平均价格就越低,即使数量增长很大,产值增长也不大;而DVD和CD等较高科技含量、较高价格的载体占据的市场份额越大,平均价格就越高,产值也可以得到大幅度提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科技的发展直接影响音像市场的发展,高科技(音像载体)的进步对产业的直接影响,要大于其他传媒。
对音像业来说,努力提高产品平均价值,将会带来整个产值的增长,将会改变音像业无利可图的困境。
(三)音像制品的品种和价格
1.品种
中国音像业与世界各国唱片业最大的不同,就是业务范围更广。除了国际唱片业的主流产品——音乐制品(唱片)之外,中国音像业还包括了文化教育类的产品。从2004年的发行数量统计来看,音频节目中文化教育类的产品占了70%,娱乐类的节目只有30%;视频节目正相反,文化教育类只占35%,娱乐类节目占到65%。从这个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音像制品消费群的取向:音频节目中文化教育类中的语言类(外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