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年01月 |
全球化发展的最新趋势是区域性集中和一体化,文化产业是这一趋势的最突出表现。长江三角洲处于我国沿海南下北上的中心位置,水陆、航空交通便利,物产丰富,经济力量雄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集中,城市体系发育完善,文化产业发达,最具备实现文化产业一体化的条件。应该按照各地区情况(包括地理位置、地理条件、气候环境、经济基础、历史和人文底蕴、风土人情、文化消费等诸方面),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拓展发展文化产业各种优势和有利条件,在区域内形成相互协调、合作开发既充分展示个性又能创造巨大整合效应的有机整体。
(一)长三角实现文化产业一体化的条件
1.自然环境优美,人文资源丰厚
整个长三角地区依山傍海,景色秀丽,荟萃我国江南文化的各种类型,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区域文化发源地就有七八处之多(如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跨湖桥文化等)。历史名城,名胜古迹,旅游胜地更是不胜枚举。
2.基础设施方面完善
经过20余年的改革开放,如今长三角地区机场密度已超过世界上最高的美国东部地区(计有无锡硕放机场、南通机场、扬州机场、南京禄口机场、杭州萧山机场、宁波机场、上海虹桥机场、浦东机场等八个机场);整个长三角地区已有高速公路相连,且各处高速公路路面正在依次拓宽(如2004年沪宁、沪杭高速公路交通主干线全面拓宽)。此外,还有在建与拟建的江苏沿江高速公路(将与上海沪嘉浏高速公路接轨)、苏通大桥、杭州湾四桥跨海(东海大桥:上海—舟山;宁波大桥:慈西—乍浦;绍兴大:桥上虞—嘉兴;钱江十桥:萧山—嘉兴)、上海—杭州磁悬浮、三角洲城际轨道交通网络、三角洲城际公交相连等。
3.经济基础雄厚
2004年长三角16个城市的GDP总额为28775.42亿元(比2003年增长15.59%),约为全国GDP总量的1/5;工业总产值为49033.38亿元(比2003年增长31.43%);固定资产投资为13637.93亿元(比2003年增长27.14%);外贸出口总额为2082.9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40%);实到外资254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14.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8249.12亿元(比2003年增长15.5%);2004年长三角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341元(比2003年增长14%)。[1]目前“长三角”是我国最发达、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且在今后可预见的若干年内,情况基本仍将如此。
4.城市体系整合度较高
近年来长三角区域内各大城市相互沟通、合作发展势态也比较明显,各地政府部门在诸如信息、规划、科技、产权、旅游、协作等方面加强了交流与合作。这种政府层面的沟通与合作又引导、带动了基层间的沟通与合作,从而使合作层面进一步向市场化和社会化延伸。2004年又有6个城市正式申请加入长三角经济合作协调会,长三角地区沟通、合作的范围正在不断向周边地区拓展、扩大;与此同时,长三角中心城市同长江中上游的中心城市的沟通与交流也在逐步增强。一个以长三角为龙头,带动、促进整个长江流域整体发展的雏形正在逐渐形成。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具有一体化发展的内在趋势,且已在交通、旅游等方面初步展露端倪。
这些情况表明文化产业在“长三角”地区已具备了高速发展的条件和可能,全面推动、促成“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一体化的时机已来到。
(二)长三角实现文化产业一体化的存在问题
虽然“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一体化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到来,但是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的问题是:行政体制上区域内彼此分割,形成区域内部无序竞争,区域内各大城市产业结构均呈一定程度“同构”现象。
以演出市场为例。长三角地区许多城市都建有一流的剧院,但是,只有上海由于居住人口多,国内外居民众流量大,消费能力、教育水平和欣赏水平较高,能够在上演诸如音乐剧《魅影》等高雅艺术时获得丰厚利润。“长三角”区域内的其他城市,如杭州、宁波等,有着数量众多的、种类丰富的其他特殊文化资源(包括历史资源、自然资源、民间工艺、艺术等)。如果这些城市也以同样标准建设一流的现代化大剧院,则可能既搁置了自己的优势资源,又浪费了大量文化资本的投入。反之,上海自然旅游资源缺乏,即使给予很大投入,也不能成为上海文化产业的强项。
(三)长三角实现文化产业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尚未形成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