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8月 |
创新型城市是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是知识经济和城市经济融合的一种城市演变形态。创新型城市有着完善的城市创新体系,在集聚和配置创新资源上发挥着中心作用,是城市经济走向集约发展的有效路径选择。
一 2012年运行特征
2012年,广州紧紧围绕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部署,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着力于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引领城市转型升级,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一)创新要素不断集聚,技术创新体系日趋完善
1.研发资金投入稳步增长
2012年,广州以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开展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为契机,探索科技金融结合的新机制,省、市、区、镇四级联合设立科技贷款风险准备金专项资金,市、区联合设立科技保险保费补贴专项资金,成立全省首家科技支行“中国银行广州番禺天安科技分行”,省、市、区联合设立广东华南科技资本研究院,建立民间金融街、博士俱乐部等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开通“广州市科技金融服务网”,进一步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引导全市加大研发投入力度。2012年,广州市全社会R&D经费达305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占GDP的比重为2.26%(见图1),完成《广州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创新型城市规划》)2015年目标值的80.7%。不仅如此,2012年,广州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科学技术支出52.1亿元,比上年增长64.4%,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达3.9%,可见,政府对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加大。
图1 2007~2012年广州R&D经费投入金额及其强度
2.以企业为核心的创新人才集聚效应明显
2012年,广州探索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推进万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实施海外人才来穗创业“红棉计划”、人才特区计划、珠江新星计划,组建“千人计划”南方创业服务中心,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人才支撑。2012年引进省科研创新团队1个,新增院士1名。截至2012年底,累计聚集海外高层次人才80名,省科研创新团队20个、领军人才40名。不仅如此,创新型企业成为高端人才的集聚地,以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实施“引智”工程,聘任5名院士、10名知名专家教授为企业创新发展的高级智囊,承担企业重大科研开发项目,并依托企业博士科研工作站,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打造高端自主创新平台。
3.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
2012年,广州市推动面向行业的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与新能源等领域重点支持建设一批提供研发设计、试验检测、认证咨询、工程化与信息化等服务的公共技术平台。2012年,新增国家级企业工程中心2家,省级企业工程中心29家,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1个。截至2012年底,拥有国家级工程中心15家,其中国家工程研究中心7家,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8家,国家工程实验室9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2家和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1家,[1]形成了以国家级创新平台为龙头,省、市级工程中心为支撑,企业为研发和成果转化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二)拥有一批高端技术成果,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原始性创新意味着在研究开发方面,特别是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领域取得的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创造性劳动成果。原始性创新是最根本的创新,是最能体现智慧的创新,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基本驱动力。
1.专利总量快速增长,专利结构进一步优化
从专利总量来看,2012年专利申请量达33421项,比上年增长19%;2012年专利授权量达22045项,比上年增长20.2%(见图2)。[2]2012年广州发明专利申请量达9816项(见图3),比上年增长20.1%;2012年广州发明专利授权量4036项,比上年增长28.3%。按常住人口计算,2012年广州每百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约300项,完成《创新型城市规划》中2015年目标值的85.7%。
图2 2007~2012年广州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及增长速度
图3 2007~2012年广州发明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及其增长速度
从专利结构来看,2012年广州发明专利申请量占专利申请总量的比重为29.4%,比上年增加了0.2个百分点。发明专利授权量占专利授权总量的比重为18.3%,比上年上升了1.1个百分点。发明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比重的增加,显示了广州专利结构的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