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8月 |
一 科研机构集聚发展的重要意义
科研机构集聚发展将稀缺的土地资源与科技资源有机结合,是实现广州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12338”战略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广州新型城市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科研机构集聚发展是践行科学发展的重要体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广州市中心城区十分有限的土地资源,难以满足科研机构快速增长的用地需求。科研机构集聚发展是一种资源集约化、土地节约型的发展模式,使用这种模式有助于缓解土地供不应求的压力,更好地推进广州新型城市化建设,实现科学发展。
(二)科研机构集聚发展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举措
科研机构集聚发展能高效集聚国内外科技资源和生产要素,加快信息、人才、技术、产业的有效集聚,有利于破解制约广州发展的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问题,产出一批高质量的科技成果,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提高广州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对广州建设创新型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三)科研机构集聚发展是带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科研机构的集聚能够促进机构间合作和交流,通过知识、信息、技术的溢出与扩散,带动周边产业的集聚与发展,进而带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广州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四)科研机构集聚发展是促进科研机构做大做强的重要契机
科研机构集聚具有空间集约、高效连通、资源共享的特征,客观上为科研机构的发展构筑起一个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一方面,通过品牌效应,使科研机构获得更高的市场认同度,扩大了服务产品的市场需求,为科研机构的发展拓展了市场空间;另一方面,通过集聚机构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将有助于提高服务产品的有效供给水平,提高科研机构的竞争力,有助于科研机构做大做强。
(五)科研机构集聚发展是承接国际研发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研发产业开始有规模地向具有人才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等机构都逐步转移出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经成为国际研发服务业转移的集聚地。广州建立科研机构集聚区,对于推进新型城市化,承接国际研发产业转移有重要作用。
(六)科研机构集聚发展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重要手段
随着服务对象的外移,科研机构郊区化特征日趋明显,科研机构郊区化能给郊区带来更多的消费需求,推动该区域文化、商业、教育等设施进一步完善,助推广州向多中心、网络化的城市空间布局发展。
二 广州科研机构集聚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广州科研机构逐渐建立起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运作机制,在创新投入、产出等方面都取得较大发展,成为广州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2010年,广州科研机构科技活动人员16632人,研发人员10570人,研发支出21.93亿元,经费收入110.28亿元,经费支出108.60亿元,科技经费收入55亿元,科技经费支出47.56亿元。2010年科研机构发表科技论文6288篇,形成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142项。到2010年末,广州科研机构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529项。2010年转制的科研机构实现工业总产值36.3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42.6亿元,新产品销售收入23.46亿元。2011年,全市科研机构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科学技术进步奖6项,分别占广州地区奖励的40%和50%。不仅如此,经过多年的非均衡发展,广州科研机构在一些区域已形成相对集聚。
(一)集聚现状
1.重点科研机构呈“一主两副”的分布态势
从广州重点科研机构分布情况看,以天河区、越秀区、海珠区、荔湾区为主的中心城区,是广州科研机构分布最密集区域,集中了全市69%的科研机构。其中,天河区集中了全市31%的科研机构[1],主要集聚在天河软件园科贸园区及其周边,这里汇集了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等一批高端科研机构。其次是越秀区,全市19%的重点科研机构分布在此区,主要集中在黄花岗科技园及其周边,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广东省科学院两大科研机构集中于此地,形成了强大的集聚效应,是科技机构集中的副集聚地之一。再次是海珠区,全市14%的重点科研机构集中在该区,主要集聚在新港路及其周边,主要有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山大学等重要机构,吸引了相关领域科研机构的集聚,是另一个副集聚地。
2.战略性新型产业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