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3年11月 |
自从可持续发展观念提出,30年的时间已经过去;自从可持续发展成为广为世界各国所接受的发展战略,也已经过去10年时间。然而,从总体上看,中东非洲国家的发展业绩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仍然相差甚远,解决一系列的可持续发展重大问题,仍是该地区国家面临的严峻挑战,需要它们与国际社会在许多重要领域共同努力。
一 新发展观的由来
发展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更新的概念。就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而言,20世纪50~60年代,发展被界定为经济增长和工业化。70年代初期,当人们发现经济增长并不能像预期的那样消除贫困和缩小贫富差距的时候,提出了“社会经济综合发展”和“满足基本需要”的发展战略,从而把发展的概念延伸到分配领域。70~80年代,人口急剧增长和生态环境恶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日益显露出来,这些新发现的问题与远未得到解决的贫困问题交织在一起,大有相互推动和恶性循环之势。从80年代开始,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机构根据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理念,在非洲和中东地区推行以经济市场化和贸易自由化为特点的“结构调整”方案,但事实证明,该方案并非包治百病的良方。联合国环境计划署的报告认为:“结构调整计划产生了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也对社会稳定和环境可持续产生了负面影响。”[1]环境问题的凸现向人们昭示,发展的概念不能再局限于生产和分配领域,而必须包含人类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等更为广泛的内容。因此,反映这种认识的可持续发展观在70~80年代逐渐脱颖而出,并日益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就开始有人对西方的工业化发展模式提出质疑,但直到70年代初,可持续发展观才开始产生世界规模的影响。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成立了联合国环境问题专门机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并通过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人类环境宣言》。宣言明确提出了“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才能保持地球不仅成为现在适合人类生活的场所,而且将来也适合子孙后代居住”的问题,并且提出了包括保护资源、防止污染、提供援助、人口政策、环境教育、国际合作、消除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等26条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原则。同年,“罗马俱乐部”出版了《增长的极限》一书,指出技术、人口、营养、自然资源和环境5个因素影响着世界未来的发展。如果现在的趋势继续下去,全球体系将超载和崩溃。这些颇有影响的文献和著述在世界范围内唤起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觉醒。1987年,长期研究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出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研究报告,明确提出了应当走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明确界定,并且从加快经济增长和解决贫困、保护环境和资源、满足人民基本需要、控制人口增长、技术发展、法律和政策等方面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1991年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世界银行创办了全球环境基金会,开始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环境保护项目的低息贷款。1992年6月,具有历史意义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大会通过的《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和作为21世纪环境与发展行动指南的《21世纪日程》等重要文件,标志着可持续发展已经从一种观念和理论变为一种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发展战略和实施方案。2002年8月,联合国在南非的约翰内斯堡召开第二次世界环境首脑会议。会议通过了《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宣言》和《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执行计划》等文件,承诺继续坚持以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为3大支柱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全面执行《21世纪日程》,以及实现《联合国千年宣言》等有关国际会议文件所提出的发展目标。
如今,阐释可持续发展的著述已不鲜见,人们从不同角度进行界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概念不胜枚举。但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是《我们共同的未来》研究报告对提出的概念。该报告把可持续发展界定为“既满足当前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该报告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概念保留了过去经济发展概念的内容,继续强调经济增长和“满足基本需要”的意义,认为倘若发展中国家达不到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倘若穷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