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3年11月 |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出于保护全球环境和人道主义等共同利益,以及各自的战略利益和商业利益,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许多西方国家相继开始对外提供援助。援助总量由少到多,援助成员不断增加。近十年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对非洲的援助占总量的比重明显下降,援助的结构也有显著变化。“9·11”事件后,西方各主要对外援助国的舆论和承诺均表示将增加对非洲的援助,将对非洲的外来援助,进而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
一 西方国家对非洲和中东发展援助的规模与结构
世界上提供对外发展援助的国家主要有经合组织的发展援助委员会的22个国家,非发展援助委员会的经合组织国家捷克、韩国、波兰、斯洛伐克和土耳其五国,阿拉伯的科威特、沙特阿拉伯、阿联酋三国,爱沙尼亚、以色列等。从规模上看,发展援助委员会国家20世纪70年代初突破百亿美元,90年代起超过500亿美元,1992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609亿美元,近年来徘徊在550亿美元上下的水平。其他国家的援助规模2000年有11亿美元,其中双边援助有7.8亿美元。在这样众多参与者的共同作用下,不同时期的援助规模与结构呈现不同特点,90年代下半期总的趋势是规模下降,条件逐渐优惠,工农业所占比重逐年降低。
1.西方国家对非洲发展援助逐年走低
近年来,官方发展援助呈下降趋势,2001年官方发展援助的总量为514亿美元,相当于援助国国民总收入(GNI)的0.22%,较上年减少了1.4%。发展援助委员会国家中援助规模在前5位的有: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其中美国1993年以来再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日本在做了8年霸主以后,再次甘居第二,英国和法国有了较大的增加,德国略有下降,却并没有改变去年的排名。按官方发展援助占国民总收入(GNI)的比重看,达到联合国0.7%标准的有:丹麦、荷兰、瑞典、挪威、卢森堡5个国家。总体而言,增幅明显的国家有西班牙、意大利、美国等,欧共体也有大幅度增加,非发展援助委员会的韩国也增加了近一半;与此同时,下降幅度较大的国家有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西方7国总体下降了3.2%,见表1。
表1 西方国家的ODA及对中东和非洲的援助占ODA支出的百分比
续表1
虽然国际上对减少贫困的呼声依然很高,国际社会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援助却呈下降趋势,已由1988~1990年的占官方发展援助净支出总量的38.5%,下降到1999~2000年的29.3%,10年间降幅达10个百分点,其中近5年降了3个百分点。援助额由1996年的161亿美元减少到2000年的127亿美元,此外西方各大国对非洲的援助占本国援助总量的比例均有明显下降,见表1。
1999年官方发展援助已占撒哈拉以南非洲国民总收入的4.3%,最不发达国家国民收入的8.43%,其中很多国家国民收入的10%以上都是来自援助资金,见表2。
表2 非洲各国的受援规模及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
续表2
续表2
这项指标远远高出大洋洲以外的其他各洲,非洲对援助资金的依赖性很大。非洲国家对外部援助资金的严重依赖与国际社会对非洲国家援助的下降,加剧了非洲国家对资金的供需矛盾,削弱了非洲国家摆脱贫困和实现发展的条件。
2.西方国家对非洲发展援助的条件优惠且偏重基础设施
西方国家发展援助的条件可以说越来越优惠,从1995~2000年,赠予成分逐年提高达到83.6%;平均贷款期及宽限期一路延长,分别达到33.7年和10.8年;平均年利率下降到1.4%;2000年80%的援助没有捆绑(不含技术合作与行政费),部分捆绑及捆绑的比例相应减少。
与此同时,西方的援助资金用于经济基础设施、农业、工业生产等切实解决人民生产生活需要的领域的援助却在减少;用于社会与行政基础设施、商品援助与方案援助、能源援助呈增加趋势,此外,用于未能说明用途的“其他”一项的项目外援助(减免债务,财政援助与资助进口计划)所占比例较大,反映了援助的很大一部分用在了与优先发展领域不相关的项目上。2000年西方国家援助中各行业所占比例从多到少依次是社会和行政基础设施(占31%)、其他(占28%)、经济基础设施(占17%)、紧急援助(占10%)、商品援助与方案援助(占7%)、农业(占5%)、工业(占2%)。在援助的方式方面,多边援助所占比重略有上升趋势,约占1/3的比例。在双边援助中技术合作的比重很大,约占1/3。
3.中东国家接受援助多于对外援助且受援国高度集中
中东地区接受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