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省会经济圈农业交流合作的现状和建议

    作者:刘德桢 出版时间:2007年09月
    摘要:文章分析了近年来合肥、六安、巢湖三市间农业交流合作情况,为下一步交流合作提出了建议:推进农业产业化联动发展,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对接融合;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交流共享;加强农业科技的交流合作;建立三市间农业合作联席会议制度。

    一 近年来三市间农业交流合作情况

    合肥与六安、巢湖两市距离都很近,山水相依,农业资源和生产条件相似。六安市粮、油、棉、茶、茧、板栗、肉禽、羽绒、水产等产量位居全省前列,中国十大名茶六安瓜片名扬遐迩,皖西白鹅及羽绒称甲天下,素有“白鹅王国、茶药宝库、丝绸之府、柳编之乡”的美誉。巢湖与合肥一衣带水,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盛产大米、油料、棉花、蔬菜、家禽、水产品,“巢湖三珍”(银鱼、白米虾、螃蟹)享有盛誉。巢湖市属五个县(区)均被列入全国粮棉生产大县,并先后进入全国粮、油百强县行列。“两水一菜”(即水产、水禽、蔬菜)发展迅速,水产品产量位居全省第二,特种水产品产量居全省第一;家禽已形成20多个较大规模的养殖小区:蔬菜面积100万亩,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近几年合肥与六安、巢湖两市在农业发展方面交流十分广泛,合作不断深入,通过相互学习借鉴,促进了三市间农业的发展。

    一是在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方面,合肥六安是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重点地区,巢湖市也有部分乡镇分布江淮分水岭地区,三市间经常交流各自好的做法、好的经验和好的典型,在江淮分水岭治理方面相互促进与提高。

    二是在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方面,相关业务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如在蔬菜、粮油基地建设上,每年三市都开展观摩考察活动,相互取长补短,蔬菜协会等中介组织联系十分紧密。

    三是在农作物繁育推广方面,合肥的种业企业繁育、推广的水稻、油菜等农作物优良品种,在六安巢湖两市都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如丰乐种业、荃银禾丰、隆平高科等企业在六安、巢湖两市都成立了营销分中心乃至生产基地。

    四是在农产品流通方面,六安市的食用菌、畜禽产品及大别山蔬菜和巢湖市的水产、蔬菜在合肥市都有大量销售,有些产品还有固定销售点。如六安市的每年销往合肥市的杭椒、茭白、莲藕均在1万吨以上,高山蔬菜有四分之一销往合肥市,舒城等地曾是合肥市二线蔬菜基地。除了蔬菜以外,六安、巢湖两市的猪、鱼、虾等在合肥市也占相当的份额。

    五是利用省农委召开的相关会议和南京区域农口协调会等平台,合肥、六安、巢湖三市间也经常交流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和经验做法,发展思路等。

    二 下一步交流合作的建议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联动发展

    近年来,合肥市把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县域经济的一项全局性工作来抓。目前,合肥市已基本形成优质粮油、菜瓜果、畜禽、林业、特色经济作物等主导产业,培育出一大批国家级、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实力和规模不断发展壮大。至2006年,合肥市各类农副产品加工型企业326家,其中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6家,省级龙头企业25家,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年销售额达到109亿元。龙头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其中年加工产值达到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有140家。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19家,超10亿元的有2家(华泰、金润)。特别是近两年,合肥市优化发展环境,大力进行招商引资,先后有伊利乳业、通威饲料、雨润集团、和威集团、千喜鹤集团、黑牛集团、温氏集团、德国麦德龙、美国华多种猪LLG公司等一批知名大企业和跨国公司相继落户合肥。这些企业有的已建成投产,有的已开工建设,有的已完成签约。目前已实际到位资金5.42亿元。如合肥伊利乳业有限公司总投资2.8亿元,项目投产后,可日处理鲜牛奶600吨,年产值超10亿元,该公司计划在3~5年内,形成以合肥为中心辐射半径在300~400公里的中部地区奶牛饲养区,常年奶牛保有量应有10万~15万头,但合肥目前仅有1万多头。雨润集团在肥东县投资3亿元兴建年加工200万头猪和3000多万只肉鸡生产项目,而合肥市2006年的生猪出栏量只有40万头;广东温氏畜牧有限公司在肥西县投资2亿元的家禽养殖、加工项目等都是近年外资投入合肥规模较大的农产品加工项目,这些著名超大型企业相继落户合肥市,合肥市农产品加工能力快速增长,必将进一步拉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尤其是原料生产基地的发展。为这些大企业提供充足的原料,单靠合肥显然是不够的。这为合肥市与六安、巢湖三市间互通信息,共同推动区域内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和农业结构调整,实行产业联动发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