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05月 |
2011年,中国艺术品拍卖业在全球经济滑坡的背景下仍然延续了2010年的快速增长势头,拍卖市场惊喜不断,同时也出现了明显的行业结构调整趋势。艺术品拍卖受到了全社会关注,艺术品作为一种投资品也得到了国民的普遍认同。
一 2011年中国艺术品拍卖业发展概况
2011年,中国艺术品拍卖行业的总体发展走了一条先扬后抑的曲线。其中上半年艺术品拍卖市场延续了2010年的涨势,春季拍卖成交额大幅增长。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AMMA)《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调查报告(2011年春季)》显示,2011年上半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219家拍卖公司实现总成交额428.42亿元,同比2010年春拍上涨112.71%,环比2010年秋拍上涨15.13%,而且高价拍品数量创历年之最。另据中国拍卖行业协会统计,2011年上半年全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实现283.16亿元成交额,同比大幅增长242.03%。其中,中国嘉德、北京保利、北京翰海、北京匡时、西泠印社、中贸圣佳、上海朵云轩、北京诚轩、北京荣宝、北京华辰等10家文物艺术品拍卖公司一共成交拍品29117件(套),成交率达80%,成交总额为205.1亿元,与2010年春拍102.14亿元的成交额相比,增长超过100%。[1]
春拍的强劲增长一度使很多人对秋拍也满怀信心,然而下半年形势却并非如此。AMMA发布的《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调查报告(2011年秋季)》显示,秋拍实现成交额428.07亿元,同比2010年秋拍上涨15%,但明显低于春拍,而成交率下降更明显,仅达到41%,为历年最低。此外,还出现了近几年少有的较大比率的流拍,主要是一些高估价拍品。比如,作为市场风向标的香港苏富比在秋拍中,其当代亚洲艺术专场有1/4拍品流拍。中国嘉德“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专场,38件近现代书画作品成交28件,包括齐白石、张大千、傅抱石等大师之作在内的多件作品流拍。
下半年艺术品拍卖市场降温的主要原因,首先,在于受全球经济滑坡和国内宏观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影响,加之银根持续收紧,市场资金流动性不足,而且在全球市场动荡和欧美债务危机的阴影笼罩下,部分投机性资金退出艺术品市场,“热钱”的干扰减少;其次,市场价格高涨推动了卖家的逢高套现做法,使大量近期成交的作品又涌进市场,它们由于拍卖时间间隔太短,并且过于频繁换手而遭买家抵制。另外,卖家和拍卖行估价过高也会造成流标。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秋拍中出现成交额成交率下降和流拍现象是市场低迷的表现,而应该看到,这是整个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调整的迹象,而且反映出艺术品拍卖市场趋于理性和中国买家日趋成熟。
尽管2011年秋拍与春拍相比呈现下降走势,但还有超过百件拍品成交价超过千万元,新产生的拍卖纪录超过16项。其中,中国嘉德有60件作品超过千万元成交,两件书画的成交价过亿元,产生新的拍卖纪录6项。[2]与楼市和股市相比,2011年下半年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仍然表现不俗。
而从全年业绩来看,2011年仍是艺术品拍卖业的丰收年。AMMA发布的《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调查报告(2011年秋季)》显示,2011年全年成交总额为934亿元,为历年之最,比2010年573亿元的成交额高出63%。但上、下半年对成交总额的贡献差别明显,打破了秋拍业绩好于春拍的一般规律。
二 年度亮点
1.中国书画精品拍卖持续火暴
从拍卖板块来看,中国书画作品仍占据拍卖市场的半壁江山。AMMA发布的《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调查报告(2011年春季)》显示,上半年书画总成交额为257.28亿元,占艺术品春拍总成交额的60.05%。高价拍品也仍出现在书画领域,有11件作品拍价超过亿元。其中最具市场号召力的依然是中国近现代绘画名家,如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李可染、傅抱石等。其中,齐白石的巨幅力作《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以4.255亿元的价格刷新了近现代书画作品的世界拍卖纪录。随着近现代绘画品市场的火热,近现代书法作品也水涨船高,弘一法师、郭沫若、蒋介石、康有为、于右任、赵朴初等人的作品拍卖也屡创佳绩。
即使在拍卖业回落调整的下半年,书画市场依然火暴。北京和香港的秋拍还显现出一种趋势:在金融和信贷危机面前,高端作品仍受追捧,藏家更关注艺术品的历史、文化和学术价值。如在北京华辰秋拍的“慈悲——佛教题材书画”专场中,弘一的手卷《上人买书贴》以322万元易主,显现出藏家对拍品人文学术内涵的重视;而在“竹韵轩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