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1999年01月 |
我国成功实现经济“软着陆”之后,宏观经济形势出现了一些明显的新变化。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就是实现了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变。理论和实践表明,在我国市场化程度已经较高,资源配置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换的条件下,与需求不足作战,将是当前和今后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因此,在外部经贸环境变幻莫测、国际竞争日趋加剧的情况下,如何适时适度地扩大内需,着力调动、引导和刺激我国即期和潜在的有效需求,已成为实现1998年8%经济增长目标,并为后续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创造必要条件的关键之所在。为此,作为需求管理重要手段的财政一货币政策,及其协调配合运用,自然也成了倍受国内外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我国成功实现经济“软着陆”之后,宏观经济形势出现了一些明显的新变化。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就是实现了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变。理论和实践表明,在我国市场化程度已经较高,资源配置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换的条件下,与需求不足作战,将是当前和今后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因此,在外部经贸环境变幻莫测、国际竞争日趋加剧的情况下,如何适时适度地扩大内需,着力调动、引导和刺激我国即期和潜在的有效需求,已成为实现1998年8%经济增长目标,并为后续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创造必要条件的关键之所在。为此,作为需求管理重要手段的财政一货币政策,及其协调配合运用,自然也成了倍受国内外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一、扩大内需的政策取向
就我国近期的实际情况而言,我们认为,在财政—货币政策的政策取向上,似应注意做到下述几个“兼顾”或几个“结合”:
1.在政策重点的选择上,把增加投资规模与刺激、拓展最终消费需求相结合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卖方市场—短缺经济条件下,我们一直习惯于把刺激经济的重点放在投资和生产上,亦即放在增加产品供给上,因为供给的“短边”约束始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然而,在市场经济-买方市场条件下,需要刺激的重点是消费需求,有效需求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刺激投资和生产固然也是在提供需求,但这只是中间需求,它究竟能对经济增长发挥多大的作用,究竟能否提高经济效率,则取决于最终需求的状况。
2.在政策力度的把握上,应使总量的适度扩张与结构的调整、优化相结合
当前问题的性质,既不是简单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和经济萧条,也不是简单的总量需求不足,而是在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模式转轨时期,在已经成功实现了经济“软着陆”,出现了高增长、低通胀的大好形势下,主要由于转轨“阵痛”、体制和结构障碍等基本原因而形成的过渡性困难。正是由于这种特点和性质,即在体制转轨尚未完成、结构矛盾十分突出、适应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还很不健全等情况下,如果片面强调和实施全面松动的总量扩张政策,那就很可能诱发新一轮的通货膨胀,加重结构调整的困难。
3.在政策倾向的掌握上,应把支持国有经济与鼓励非国有经济的发展相结合
无论是从其发展需要、发展可能及其存在的巨大潜力,还是从其在诸如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国家税收、解决就业问题等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来看,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对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增长目标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和意义。然而,从实际情况看,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又的确存在着不少的现实障碍和困难,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都有一些亟待研究解决的政策性困扰问题。
4.在政策效应的估量上,要使扩大内需的当期政策效应与长期政策效应相结合
既然需求不足将是制约我国后续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问题的解决就不能只顾眼前、不计长远,在政策取向、政策效应的分析和估量上,必须对短期与长期、当前与今后统筹考虑。
二、近期扩大内需的政策重点
理论和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尽管财政、货币政策在需求管理上都具有重要作用,但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和不同的市场状态下,两种政策的运用重点则是有所区别的。就我国当前扩大内需的实际情况来看,似应在注重货币政策功能的同时,尤须充分重视和积极发挥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中的特殊重要作用。
首先从理论上讲,在经济加速或经济扩张时期,松动或紧缩的货币政策对经济总量的影响极为明显,可以直接影响经济的增长速度;而在经济的相对收缩时期或经济回升(经济促升)阶段,扩张的货币政策则往往因其作用的时滞,以及政策的中间传导过程较长,而使其对经济的回升作用不甚明显。反之,税收政策的调整变化,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大,能对投资和消费需求产生及时而直接的扩张效应,具有政策时滞效应期短、基本上无需中间传导过程的显著特点。正因如此,财政政策的调整变化及其重点运用,往往是市场经济和买方市场条件下,各国政府都乐于此道的一个带有规律性的举动和深层缘由。
其次,从我国近年来的现实情况看,货币政策在扩大内需方面,的确已经出现了作用受阻和效应衰减的现象与问题。自1997年以来,为了使国民经济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各方面都要求金融部门发挥较大的作用,说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