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1998年01月 |
1997年的中国城市社会表现为经济实现了高增长与低通胀的同步,市民保有对于近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信心,香港回归与江泽民主席访美成功的外交成就起到了进一步凝聚民心的重要作用,中共十五大精神对于厘清人们对于改革方向的争议,统一人们对于改革任务的认识起到了界标作用,人们对于民营经济的社会地位认识趋于一致,对于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变革的呼声进一步上升,文化领域趋于宽松;与此同时,国有经济改革尚处在探索之中,改制转型中的公正保障机制尚未建立,庞大的企业冗员群体对于社会稳定蓄积着重大的冲击可能,地下金融活动猖獗,急剧变迁中的社会的犯罪形态对于传统型的社会治安管理机制构成严重的挑战。
零点调查公司1997年7月在北京、广州、重庆、上海、厦门进行的1500户居民入户调查结果显示,在一般性地询问市民现在通常在担心或忧虑着什么时,18%的被访人回答“孩子的教育”,在1181名作为“父母”的访问对象中,占21.3%,在所有选项中中选率最高。其余依次为“就业”(8.2%)、“家庭经济问题”(6.4%)、“家人健康”(4.9%)、“个人前途”(4.7%)、“企业效益发展”(3.2%)、“失业,下岗”(2.7%)、“社会安定,治安”(2.7%)、“物价”(1.7%)等。如果将“孩子的教育”、“家庭经济问题”、“家人健康”、“就业”、“个人前途”、“失业,下岗”等归为“家庭大事”,而将“企业效益”、“社会治安”、“物价”、“腐败”、“时局”等归为“国家大事”,调查显示,五市市民平时对个人、家庭的担忧程度(44.9%)远远高于对国家大事的担忧(9.3%)。
研究人员还发现,曾经一度被广大市民热切关注的“物价”问题热度不再,而“孩子的教育”被被访人列为最担忧的问题之首。研究人员认为,目前社会机会虽多竞争也激烈,生活条件大大改善的同时又有着许多问题与困惑:吸毒、早恋、黄色书刊、不良音像制品等无不对那些不成熟的心灵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如何在荆棘丛生的人生道路上,让自己的孩子健康纯洁地成长,确实令当今的家长们煞费心思。同时,“就业”也是人们最为担忧的另一个问题。由于不少国营大中型企业的不景气,下岗、待岗职工人数呈上升趋势,人们渴望再就业的心情尤其迫切。另外,随着大专院校分配制度的改革,大学生也已直接面临着就业的竞争。
表1 五市市民目前最担忧的问题(前八位排序)
正面评价仍构成市民心态的主流
零点调查公司1997年4月的调查结果表明,有11.2%的人对自己现在的生活感到非常满意,69.1%感到比较满意,16.7%感到不太满意,2.3%的人则非常不满意,仅有0.2%的人表示难以定论。在对未来5年内的生活水平进行展望时,4.6%的人认为会有重大改善,57.2%的人认为会有所改善,20%的人则相信会保持原有水平,认定会有所下降的为7.7%,仅有0.5%的人表示会有重大下降,有10%的人感到自己对未来生活没有作出判断的把握。
地区间比较表明,京沪穗三市市民对于当前生活的满意度差距并不显著,但是对未来生活的预期则有明显不同的判断。如果我们将认定“有重大改善”与“有所改善”归为乐观群体,“有所下降”或“有明显下降”归为悲观群体,认为“保持原有水平”者归为中间群体,感到难以判断者归为不可知群体,则北京市民中的乐观与悲观群体之比为56∶11,上海为63∶9,广州为66∶4,但是广州人中有14.5%属于不可知群体,北京为10.2%,上海为5.3%;广州的中间群体则仅为15.7%,远少于京沪(均为22%强)。
什么样的人是对目前生活满意度比较高的呢?交叉分析显示,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越高的群体对当前生活的满意度也越高。但是在年龄方面,以26~35岁为谷底,对生活满意度呈现一个U字形分布状态,显示26~35岁年龄段作为职业发展的最不稳定期,个人成就感与生活满足感均处在不稳定状态中。大部分职业阶层对目前生活的满意度未呈显著差别,感到满意的人群均在75~80%之间,以往生活满意度较低的离退休阶层的心理感受有较大的改观,最感到不满的人群是失业下岗者群体。
零点调查发现,较好的受教育状况、目前较高的收入水平均会显著加强市民对于个人未来生活的正面预期。但是,在年龄方面,年龄增大虽会较易知足,但是对未来生活持中间观点的比例有所增加。同时,由职业分布来看,对未来生活最感乐观的群体是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