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9月 |
2007年3月和12月,在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北京办事处资助下,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组团两次出访日本专题考察日本农协,访问农林中央金库、日本“全国农业者农政运动组织联盟”(简称全国农政联),九州八女市、久留米市、福岗市、千叶县富里市、长野县佐久浅间市的农协机构及相关大学、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现将考察情况和相关思考择要报告如下。
一 日本农协发展的历史
日本农协组织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1.“农业产业组合”阶段(1900~1936年)
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于1900年倡导向当时迅速崛起的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德国学习,将社会改革思想用立法的方式固定化、方案化,颁发了产业组合法。农民和工人一样,可以依法成立产业组合,维护自身利益。就此开始,日本走上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并举迎接工业时代的道路,并逐渐形成大陆法系本土化下的社会政策体系。
1905年,“大日本产业组合中央会”成立,产业组合得以普及。1920年春,日本出现了战后经济危机,农业生产等受到严重影响,产业组合也受到严重冲击。从1925年开始,日本开展了“产业组合刷新运动”,以当时的地主、富农为核心,吸收全体农民作为产业组合的会员,并成立了“全国购买组合联合会”“产业组合中央金库”和“大日本生丝销售组合联合会”等全国性的行业系统组织。1933年,产业组合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全国稻米销售购买组合联合会”“全国产业组合制丝联合会”和“大日本柑橘销售联合会”。现在的农协青年部的前身“产业组合青年联盟”也在这个时期诞生。1933~1936年是日本产业组合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期间,虽因产业组合的事业冲击了一些商业团体和商人的利益,出现了“反产运动”,但产业组合的事业仍然得到了快速扩展。
2.“农业会”阶段(1937~1948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战时的产业组合失去了原有的“自主协同”作用,成为肥料、稻米等重要生产、生活资料的专营机构。1943年,产业组合与农会、畜产组合、养蚕组合、茶业组合共同组成一个新的组织——农业会。这个组织强制农民入会,会长由知事任命,成了战时国家的“代理行政机构”。“二战”后政府解散了农业会,以农业协同组合(简称农协)取而代之,直至现在。
3.“农业协同组合”阶段(1947年至今)
“二战”结束后,美中等国免除了日本的战争赔款,美国又对日本实行了援助扶持的托管政策,使日本有一个相对宽松的经济环境;1946年日本实行了农村土地改革。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成为自耕农而非佃农。小农户的规模扩大。当时,农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左右。为了保护农地改革的成果,日本于1947年颁布《农业协同组合法》,在动员小农户加入基层农协的同时,以行政力量要求县市一级迅速成立农协。结果1948~1949年两年间全国普遍建立了基层农协和县市农协联合会,形成了日本农协的组织系统。在政府的主导和推动下,农协数量快速增加,但是原农业会不良资产还存在、新农协经营者经验不足,加之遇到经济波动,新成立的相当一部分农协出现了赤字。日本政府又颁发了《农林渔业组合再建整备法》,对于经营不善的农协予以扶持,五年整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954年,日本在国家一级设立了“农业协同组合中央会”(简称“农业中央会”),以替代当时的“指导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农业中央会作为农协的综合指导组织,代表所有农协,行使对基层综合农协(主要以个人为会员而建立的农协)和市县农协联合会的事业与经营活动进行检查、监督与指导的权力,对推动农协各项事业及经营活动的健康发展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为将农协与会员紧密结合,振兴农户经济、提高农民收入,从1955年开始,日本政府在全国各地开展“农协综合事业计划运动”。从1957年开始,针对农业和农协面临的条件逐步恶化的状况,开展了“农协刷新扩充三年计划运动”,从而确立了农协的农业指导体制,扩大了农协的事业范围。1960年,农业中央会发动“农协体质改善运动”,以改善农业经营计划、强化专业组织活动和强化联合会协同体制。这些运动,都对农协组织的改革和农协事业的充实起到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日本的工业化、城镇化进入新阶段。农村劳动力快速外流,兼业农户增加,农业生产受到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