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年05月 |
一 关中—天水经济区概况
关中—天水经济区(以下简称“关天经济区”)是2009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的国家级经济区,也是继成渝经济区、环北部湾经济区之后,我国西部第三个开发区,也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确定的西部大开发三大重点经济区之一。其范围包括陕西省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杨凌、商洛部分县(商州区、洛南县、丹凤县、柞水县)和甘肃省天水所辖行政区域,面积7.98万平方公里,2009年末,总人口2853.83万人。直接辐射范围包括陕西省南部的汉中、安康,陕北的延安、榆林,甘肃省的平凉、庆阳和陇南地区。在空间上形成“一核、一轴、三辐射”的空间发展框架体系,构建由核心城市、次核心城市、三级城市、重点镇和一般镇五级组成的城镇体系。西安(咸阳)作为经济区的核心,将建设成国际化大都市,对西部和北方内陆地区具有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2020年,经济区将建设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全国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全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领先地位,基本建成以西安为中心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新材料基地、新能源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实现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形成国际现代化大都市,城镇群集聚发展,城乡统筹取得突破,城镇化率达到60%。最终建设成为在我国整体经济格局中拥有重要影响力的、对周边地区具有强大辐射力的内陆发达地区。
二 关中—天水经济区“十一五”发展回顾
1.经济实力稳步增长,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关天经济区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一五”、“二五”与“三线”建设时期通过布局及沿海一批骨干企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内迁形成的老工业基地。改革开放后,尤其是90年代的开发区建设,依托雄厚的科教资源,关中经济区高新技术及先进制造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成为带动关中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源。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关天经济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生态与环境保护等方面得到国家的有力支持,经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尤其是“十一五”以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加快推进,关天经济区的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2840.91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5720.33亿元(见图1),2010年预计达到6565.87亿元。关天经济区财政收入由2005年的116.27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03.88亿元(图2)[1],2010年预计比上年增长30.47%,达到396.48亿元。
图1 2005~2009年各年度关天经济区地区国民生产总值
图2 2005~2009年各年度关天经济区财政收入
“十一五”以来,随着经济稳步增长,关天经济区城乡居民收入也不断提高,从图3和图4可以看到[2],2005~2009年关天经济区各地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有了大幅度增加。如西安市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75元,杨凌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372元,铜川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幅最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5年的5871元增加到2009年的13717元,增长了2倍多。总体上看,经济区已经进入了历史上人气最旺、速度最快、质量最好的发展时期。
图3 2005~2009年各年度经济区内各地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图4 2005~2009年各年度经济区内各地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2.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投资环境不断向好
关天经济区地处我国内陆中心,是亚欧大陆桥的重要支点,多条铁路、公路、航线、管线在此交会,是全国交通、信息大通道的重要枢纽和西部地区连通东、中部地区的重要门户,是辐射全国陆域空间最大的核心区域,区内核心城市西安附近的泾阳县是我国大地原点所在地。以西安为中心的航空、铁路、公路(高速公路、国省道、干线公路)等构成的交通体系四通八达,五条高速公路和多条国省道交会于此,西安是我国六大铁路枢纽之一,已有90多条国内航线和27条国际航线,还有光纤、数字微波、卫星、程控交换、数据与多媒体等多种通信手段,加强了关中城市群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使关中地区成为连接我国东、中部地区的枢纽。尤其是“十一五”以来,关天经济区作为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