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俄罗斯会展经济宏观分析
1.苏联解体后所推行的经济改革以及这场改革对国际市场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府采取了十分果断的措施,踏上了漫长而又艰难的经济改革之路。我们应该深入了解俄罗斯改革的大潮对会展业的影响。虽然俄罗斯的政治变革导致该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跌宕起伏、大起大落的过程,但是该国转入市场经济后的过程相对更加平稳。
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由于它是苏联15个共和国中面积最大的一个,辽阔的疆域使其占据苏联GDP60%的份额,人口也过半。1991年,为了应对计划经济的困境而引发了政治动荡,由此产生了经济危机。中央政府决定全面改革经济体制,采取帮助波兰经济实现突破的几大纲领政策。改革着重强调了市场导向和私有化,而且推行速度极快,被观察家称为“休克疗法”(Shock Therapy)。
促使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休克疗法”有三大主要特点:放开私人企业,稳定国民经济,政府控制经济的逐步私有化。1992年对外贸易突然开放,取消了价格调控,实际上开始了自由竞争。其目的在于刺激国民经济,振兴国内贸易,鼓励私有化。而且,通过削减俄罗斯产品的关税,政府意在吸引外资,减少国内垄断。然而,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出现了难以调控的通货膨胀;由于多年来一直受到国家保护,诸多企业在一开始很不适应国际竞争,纷纷破产。由此俄罗斯出现了两极分化:一部分国外资本家和大企业受惠于国际贸易的开放而发了大财,而大多数人生活质量下降。这也是由于国内财富分配不均引起的社会问题。
为遏制通货膨胀,俄罗斯中央政府试图提高税收和利率来削减对企业的扶持。这些稳定措施起到了反作用,甚至恶化了工业密集地区的经济。另一项颇有声势的改革与军工企业改造相关。原先占整个GDP30%以上的军工企业改造后,大量人员失业;而新兴轻工业缺乏技术人员,造成俄罗斯经济分化,严重影响了经济转型。最后一点与不同区域的行业特色相关:苏联对不同地区的不同行业给予扶持,造成了地区经济模式单一,地方政府往往依赖中央政府提供优惠政策和其他种类的物资供应。所以,毫不奇怪,在中央政府取消扶持政策、推行自由化的初期,有些地区的经济一度下降了50%。
此外,政治的不稳定性也加剧了经济的衰退,在1998年达到了顶点,俄罗斯国内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卢布和国外货币之间存在政策性的固定高汇率,以及长年的财政赤字、原油价格下跌和亚洲市场的不稳定。1998年8月,股市崩盘,几大银行破产,通货膨胀率高达84%。许多家庭的储蓄化为乌有,1997年取得的有限的经济增长成果荡然无存。不过,俄罗斯反弹速度很快,这得益于1999~2000年间的油价上扬,再加上卢布贬值,国内工业(比如食品加工行业)从进口物资涨价中得到了好处。
21世纪初,油价攀升、国外投资增多、国内消费上涨以及政局更加稳定等诸多因素刺激俄罗斯的经济稳步增长。到2007年底,俄罗斯已经从1998年金融危机起连续9个年头保持经济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为7%。2007年,俄罗斯的GDP居世界第六,比2006年增长8.1%。这一轮增长的生力军是国内市场的非贸易类服务与物资行业,并非原油和矿产品的开采出口。如今,俄罗斯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输出国、第二大石油输出国,天然气储量世界第一、煤炭储量世界第二、石油储量世界第八,石油、天然气、金属和木材占俄罗斯总出口量的80%。然而,尽管能源价格居高不下,石油、天然气出口仍仅占GDP的5.7%。在这一轮的发展中,俄罗斯得益于教育、科技和工业的历史优势:俄罗斯国民大学毕业生数量居欧洲首位。
俄罗斯的个人收入所得税率一直保持在13%左右,其对中小企业的吸引力位列世界第二,由此吸引了国外巨头,给国内企业带来了积极影响。尽管如此,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仍很不均衡:莫斯科地区对GDP的贡献一枝独秀,圣彼得堡的旅游业引人注目;而俄罗斯其他大部分地区,特别是西伯利亚贫瘠的农业地区,其经济发展远远落在其他地区后面。
尽管俄罗斯经济从1999年以来表现优异,世界银行仍列举了其面临的几大挑战:经济多元化、中小企业发展、人力资源积累和改善企业自主权。尽管到2020年,俄罗斯已经预计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总投资要达到10000亿美元,但由于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