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3月 |
一 调研背景
在国务院关于加快新农保试点进度、要求在2012年底基本实现新农保制度全覆盖的意见指导下,2011年7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贵州省新增第三批国家试点52个县市,加上2009年、2010年分别启动的第一批和第二批试点县市,截至目前,贵州省共有新农保试点73个,覆盖全省83%的地区,且所有试点均于7月1日同步启动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
贵州省第二批新农保国家试点县于2010年10月被批准成为新农保试点,至今开展新农保工作已有一年多。为了及时追踪第二批试点地区一年之后的试点效果,了解和把握试点过程中新农保制度的实施及运行、参保对象对政策的认知程度及评价、参保的行为选择及受益等情况,从而发现和掌握新农保制度在进一步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课题组于2011年11月针对性地选择了第二批试点中较为贫困的毕节地区威宁县、地方经济发展较好的遵义地区湄潭县和贵阳市辖的清镇市,采取座谈及入户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摸底调查。2012年初,参照对第一批试点大样本调查的方式,课题组又组织和培训了80余名来自10个试点县市的调查员进行大样本入户问卷调查,以全面了解新农保在10个试点县市的实施开展情况。
二 调研地点选择及基本发展情况概述
本次调查地点为贵州省第二批启动的10个试点县市,这10个试点县市分别是都匀、清镇、麻江、镇远、贞丰、威宁、思南、湄潭、安顺西秀区和六枝特区,覆盖了贵州省全部9个市辖区,其基本经济发展状况归纳如表1所示。
表1 贵州省11个新农保试点县近两年基本经济状况
从表1可以看出,农民纯收入以贵阳辖区的清镇和黔南州府的都匀为高水平,贞丰、西秀区、湄潭等为中间层次,威宁、六枝等为低水平。
三 问卷调查基本情况及描述性统计
(一)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点覆盖了整个贵州省第二批10个国家试点县,每个调查点按农业人口的1‰确定该点需完成的调查量,同时结合每组调研员实际情况,共发放问卷2484份(四川两地调查员领取的问卷除外),收回2151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982份,有效率达92.14%。在本次成功调查的1982个对象中,参保的1200人,占61%。未参保的782人(其中493人是属于知道新农保且未参保的;289人不知道新农保也未参保),占39%。
(二)样本特征
1.个人特征
本次调查的1982个样本中,男性占63.1%,女性占36.9%;汉族占63.1%,少数民族占36.9%;年龄在16~24岁的占9.2%,25~44岁的占48.5%,45~59岁的占41.0%,60岁及以上的占1.3%;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占51.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6.8%,高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2.3%;未婚的占10.1%,已婚的占89.9%;从被调查者职业来看,被调查者从事农作物耕种的占53.1%,打工农民占30.8%,做生意的占10.1%,乡村干部占2.5%,无业的占3.5%。
2.被调查者的家庭特征
①家庭人口规模:家庭人口1~3人的占15.9%,4~6人的占73.3%,7~10人的占10.7%。②子女结构:家中无子女的占6.7%,只有1个子女的占18.8%,有2~3个子女的占65.9%,拥有4个及以上子女的占8.8%;其中,家中没有儿子的占17.7%,有1个儿子的占54.4%,2~3个儿子的占27%,4个及以上的占1%。③家庭人均纯收入状况:人均纯收入在2300元以下的占74.1%,2300~4000元的占12.4%,4000~16000元的占12.7%,16000元及以上的占0.9%。[1]
四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特征分析
(一)个人特征
1.年龄与参保率呈正相关关系
被调查者年龄多集中在25~59周岁,占90%。而分布在四个年龄段16~24岁、25~44岁、45~59岁、60岁及以上的参保率依次是37.5%、66.4%、80.4%、94.1%。与第一次对首批10个试点县市的调查结果一致,参保率与年龄呈正相关,也与我们的假设一致。在调查中,青壮年普遍反映自己对未来的养老还没有做过考虑和打算,认为养老离自己还遥远,加之现在青壮年的流动性增强,对于未来居所的不确定性,也致使他们在参保的选择上存在犹豫。而部分参保的青壮年在谈到自己的参保动机时表示当前自己参保的原因里大部分是为了父母能领取养老金。这表明,年轻群体的养老意识还普遍较弱,在对新农保政策本身的认识上存在误差。
2.被调查者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被调查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占51.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6.8%,高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仅占12.3%。从理论上讲,文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被调查者对政策的理解和认识程度,进而影响被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