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5年12月 |
一 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相关文献综述
迄今为止,大多数关于金融服务业开放的研究都集中在金融服务业国际化的收益是否大于其潜在成本、金融服务业国际化对国内金融体系的影响究竟有多大等方面。研究结论大都表明,金融服务业的国际化能够为一国带来非常大的收益,同时也会产生一些特定的风险。比如,通过引进国际做法和国际标准,有助于扩大金融服务的范围、改善金融服务的质量、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以及通过获得更加稳定的资金来源,国际化有助于东道国建立起更加稳健和高效的金融体系。当然,如果金融监管不健全,那么金融服务业的国际化也可能使东道国的金融甚至经济造成损伤。
值得注意的是,金融服务业国际化所带来的收益或所付出的成本,在很大程度上与一国金融改革的计划安排,特别是一国国内金融放松管制和资本账户的自由化有密切的关系。一些有着成功经验的国家(如西班牙、爱尔兰、葡萄牙等),在对外资金融企业开放的同时也逐步放松国内的金融管制,从而获得了巨大的收益。欧盟的经验更加清晰地表明,国际化和国内放松管制是相互促进的。显然,仅有这两方面还是不够的,金融服务业国际化所带来的收益还取决于国内的监管框架。经验表明,在放松管制和进行国际化的同时,还有必要强化相关支持机构的功能和框架,特别是制度建设和金融监管。对于这一点,尤其是当涉及资本账户的自由化时,就表现得更为明显。具体而言,要想获得资本账户自由化的收益,避免其潜在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国国内是否存在一个合适的激励机制,以及一个有效的金融监管框架。在一般情况下,如果金融监管适度且有效,那么外资金融机构进入、资本账户自由化和金融服务业国际化三者之间就可以达成一种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
相对而言,在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进程中,银行业的对外开放(或国际化)显得更加关键。这一方面是由于银行在整个金融系统中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和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由银行自身的功能和特点所决定的。众所周知,商业银行除了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开展各种中间业务以外,与其他金融性质的企业相比,它还参与了信用货币的创造过程,因而比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对一国经济增长和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更加显著。而一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过程也就是外资银行进入(foreign bank entry)的过程,即外国银行通过购并、合资、建立分支机构或者开设子公司的方式在东道国开展业务。根据Tschoegl(1985)的研究,全球范围内银行业的整合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存在过。那些在1920年还允许外资银行进入的国家,在1920~1980年都对外资银行进入施加了一定的限制;而那些在1920年就不允许外资银行进入的国家,在同一时期也并没有放开外资银行进入的限制。但近年来,这种趋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开始允许外资银行进入(进入的方式当然不完全相同)。在阿根廷、智利、捷克、匈牙利和波兰,已经有超过50%的银行资产由外国银行控制;在亚洲、非洲、中东和前苏联地区,外资银行的占有率较低,但也表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尽管有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欢迎外资银行进入,但在理论上许多问题仍然存在争论。这其中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外资银行为什么会进入其他国家以及进入以后会产生哪些影响。
(一)外资银行进入东道国的动机
在是什么驱动外资银行进入一个国家这个问题上,实证研究发现外资银行母国与东道国之间经济关系的密切程度、东道国中存在的市场机会、准入制度限制(包括税收待遇)等都会影响外资银行进入东道国的模式和时间安排。
1.东道国与母国之间经济关系的密切程度
许多实证研究都发现,外资银行进入的规模(即投资于银行系统的外国直接投资)与外资银行母国和东道国之间经济关系的密切程度存在着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1]在这些研究中,有些成果考察了在英国和美国的外资银行的活动,即从不同的国家进入到美国或英国的外资银行(from-many-to-one-host);[2]另一些成果则分析了从同一个国家进入到其他不同国家的外资银行(from-one-to-many-hosts)的活动,比如英国、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国在其他国家的外资银行的经营活动。[3]总的来看,这些研究都是关注于经济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