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三化”同步视角下的贵州城乡缩差问题研究

    作者:高林英 贾杰 出版时间:2013年03月
    摘要:贵州城乡差距巨大,严重制约了市场需求潜力释放,影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威胁着社会和谐和社会稳定。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是贵州“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本文立足贵州实际,对城乡差距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历史分析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阐明现代化进程中坚持“三化”同步发展是贵州城乡缩差的正确选择,并提出促进“三化”同步、推动贵州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Abstract:The hug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Guizhou province,as a serious constraint to releasing of potential market demand,seriously affects the all-round construction of a well-off society,as well as threatens the harmony and stability in the society. The most important and arduous mission during the twelfth"five-year-plan"in Guizhou province is gradually narrow down the urban-rural development gap by ensuing advancing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with further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the same pace. Based on practical situation of Guizhou province,this paper studies the change of urban-rural gap as well a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hrough the historical analysis and the positive analysis. At last,this paper makes proposals and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nd countryside integration.

    一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进入新世纪以来,继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之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将统筹城乡发展置于“五个统筹”之首,放在优先位置考虑;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将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放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位置,再次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明确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从2004年开始,围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中央连续出台9个“一号文件”,坚持对“三农”多予、少取、放活,高密度兑现了包括全面取消农业税、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等在内的“重农主义”承诺,促使农业农村发展跃上了新台阶,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4~2011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的首次“8连增”,而且连续5年超过1万亿斤;以农田水利交通设施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2002~2011年,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1%,连续跨越3000元、4000元、5000元和6000元大关。我国农业增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成效有目共睹,顺民意,得民心。

    目前我国仍然是一个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国家。一是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业发展方式仍然粗放,农业发展面临着资源短缺、成本攀升、自然灾害频发、市场竞争激烈、质量安全风险大的多重强约束。二是农村发展仍然落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公共服务水平仍然明显滞后于城市。三是农民增收仍然困难,城乡收入差距仍然较大。2011年城乡居民的收入比为3.2∶1,年均收入低于2300元的农村贫困人口还有12238万人。

    贵州与全国其他地方相比,由于自然、历史等多方面原因,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更加明显。仅就收入水平来看,2011年,贵州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4145元,不足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的60%,贵州1521万农村居民的纯收入低于2300元,贫困人口占全省农村户籍人口的45.1%,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12.4%。

    针对贵州经济总量小、人均收入水平低、发展速度慢、城乡差距大、贫困问题突出的严峻现实,中共贵州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报告指出:贵州发展落后,从根本上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不同步、不协调。差距在“三化”上,出路也在“三化”上。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贵州扩大社会就业靠“三化”,城乡居民增收靠“三化”,壮大财政实力靠“三化”,缩小城乡差别靠“三化”,破解二元结构靠“三化”,从根本上扶贫脱贫也要靠“三化”。

    顺应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充分认识和理解“三化”同步的非凡意义,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加快补齐“短腿”、拉平“短板”,推进“三化”同步发展,让工业化和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支撑工业化和城镇化,扭转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局面,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正是本文研究的初衷和原动力。

    二 贵州省城乡差距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一)贵州城乡差距变化分析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集中地体现了城乡差距。1995~2011年,贵州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差距绝对值呈现逐年递增态势。2011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495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4145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3.98∶1,城乡收入差距绝对值为12350元,差距十分明显(见图1)。

    图1 1995~2011年贵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

    2.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距变化

    城乡居民家庭消费支出差距印证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1995~2011年,贵州城乡居民家庭消费支出差距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农村居民家庭消费近年来由于农村税费改革政策、汽车家电下乡政策等的影响,增长相对较快。但是贵州城乡居民家庭消费差距的绝对数仍然有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