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3月 |
一 贵州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特征
(一)投入虽然增长,发展仍然滞后
1.经费投入连年增长,横向比较却显落后
2005年至今,贵州省文化事业费不断加大。2005年,全省文化事业费仅为1.87亿元,人均文化事业费5.02元,列全国第23位;2010年,全省文化事业费上升到5.37亿元,人均文化事业费15.45元;2011年,全省文化事业费已经达到了7.48亿元,人均文化事业费21.56元,列全国第23位。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量达到0.34册,人均购书费0.37元;平均每万人拥有群众文化设施建筑面积由2005年的40.48平方米增长到2011年的180.02平方米。[1]通过数字比较,不难看出贵州省近年来在文化事业上的投入是在不断增大的。2010年,中央和省级财政安排文物保护专项经费达到1.2亿元,为历年之最。
虽然贵州文化事业经费投入每年都在不断增加,但与全国相比,经费投入仍然靠后。按各地区人均文化事业费分析,2011年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为29.14元。我国发达地区的上海排列第一北京位居第二,人均文化事业费分别是103.01元和88.71元。同为我国西部地区的青海为60.06元,排全国第4位;甘肃为32.52元,排全国第12位;云南为26.26元,排全国第19位。而贵州仅为21.56元,排全国第23位。[2]
2.基础设施不断建设,覆盖范围仍显不足
在大量经费投入后,包括贵州省“两馆一站”在内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文化基础设施的大力建设与迅速发展使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了较好的保障,文化惠民政策在大多数地方得到较好践行。“十一五”期间,贵州省新建县级图书馆(文化馆)6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222个。至此,“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乡有文化站”的布局基本实现。截至2011年,全省拥有博物馆总数达到53个,公共图书馆94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9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451个。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省级中心1个、地级中心2个、县级以下支中心(点)18432个。建成覆盖全省的公益性数字资源服务平台——贵州数字图书馆,全省已通电的村基本实现“村村通”,农村文化网络基本形成。
虽然文化服务设施在不断建设,但仍然不能满足群众需求,文化基础设施覆盖范围明显不足。文化部对县一级文化馆评估三等馆馆舍建筑面积要求是1500平方米,从目前情况看,只有遵义市、安顺市平均面积达到三等馆建筑面积的要求,黔西南州、铜仁地区平均面积都在1000平方米以下,黔西南州这一民族地区的县、市文化馆平均面积更是远远低于三级馆的要求,只有标准的三分之一强。六盘水市只有六枝特区和盘县两家文化馆有专门的馆舍,市群众艺术馆、水城县文化馆、钟山区文化馆仅有政府指定的办公用房,无馆舍和培训辅导场地。目前,全省仍有30个左右县无公共图书馆或文化馆。
乡镇文化站站舍建设滞后,严格意义上说,大多数乡镇文化站是近几年中央及省配套资金下来后才有站舍的。以铜仁为例,该区位于贵州省东北部,辖8县1市1特区,总面积1.8万平方公里,人口400万,全区169个乡镇(办事处),2488个行政村。由于该区地处贫困山区,经济发展滞后,全区尚有7个县属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有125个扶贫开发重点乡(镇),占乡镇总数的74.4%,乡镇文化站建设任重而道远。
农村行政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建设更是严重滞后。目前,建成的农民文化家园仅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7.68%,建成的农家书屋仅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36.5%。
(二)人才队伍建设初具规模,但发展情况堪忧
人才是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核心力量,这里主要是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专业技术人员和支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管理、辅助人员。9个州、市、地的“两馆”基本上有一支或大或小的专业队伍。以省各级文化馆为例,可以说从事公共文化服务的人才队伍建设已初具规模。群艺馆、文化馆人员构成舞蹈、声乐、器乐、文学、美术、书法、摄影、戏剧、曲艺、群文管理、群文理论及其他等13个门类。具体来说,各市、州、地区业务人员总数如下:贵阳市56人,遵义市164人,安顺市54人,六盘水市40人,黔南州94人,黔西南州49人,黔东南州94人,毕节地区117人,铜仁地区88人。从类别而言,全省舞蹈类157人、声乐109人、器乐92人、文学27人、美术86人、书法13人、摄影26人、戏剧40人、曲艺20人、群文管理53人、群文理论19人,其他114人。贵州省文化人才队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