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在城市工作中把握市民精神的实践方向

    作者:刘剑英 出版时间:2006年02月
    摘要:纵观我国城市工作实践,似乎对于市民精神的解读与力构,大多倾心于个体城市的差异部分,即所谓个性成分上,如:豁达、开通、诚朴、博雅、融洽等(暂不论其概括的适宜性和真实独占性)。工作实践告诉我们:在中国史无前例的城市化浪潮中,一夜崛起的新兴城市太需要市民精神的启蒙,太需要市民精神的普及,太需要首先拿来和灌输普适性的抑或基础性的“市民需知”、市民理念。那么,具有普适意义的现代市民精神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在实践中体悟为4个意识,即:社区意识、公共意识、公民意识、文化意识。

    目前,“市民精神”的主题在城市工作的实践与理论中空前地凸现出来。市民精神的理论逻辑如何解读?市民精神的普遍性与个性怎样把握?市民精神的实践活动如何展开?这些问题,在我们的工作实践中常常带来困惑,引发思考。常德是位于湘西北的中等城市,通过10年城市创建,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和“中国魅力城市”。长期地守望一座城市,让我们有可能对市民精神的认知与理解,有了不同的体味和不一样的视角。纵观我国城市工作实践,似乎对于市民精神的解读与力构,大多倾心于个体城市的差异部分,即所谓个性成分上,如:豁达、开通、诚朴、博雅、融洽等(暂不论其概括的适宜性和真实独占性)。工作实践告诉我们:在中国史无前例的城市化浪潮中,一夜崛起的新兴城市太需要市民精神的启蒙,太需要市民精神的普及,太需要首先拿来和灌输普适性的抑或基础性的“市民需知”、市民理念。我们还来不及或者说尚无基础,去挖掘、拼立出真正属于自己城市的精神。我们甚而怀疑在难以抵御的全球化走势下,且在中华民族统一文化体内的600多座城市中,真能创立出几百种自己的市民精神。这里,是就新兴中小城市而言,并不涵盖主体规模稳定而宏大的各大城市;是就现世文化精神而言,也不指城市中具有形而下物质外壳的文化特征及其历史人文特色。那么,具有普适意义的现代市民精神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在实践中体悟为4个意识,即:社区意识、公共意识、公民意识、文化意识。

    一 社区意识

    社区意识在现代市民精神中,指居民对异质人口聚居的城市新社区的认同和对所居住城市的认同、期盼暨参与意识。经典的社区是由具有共同价值观的同质组成的、关系紧密、富有人情味的(地域性)社会共同体(美国社会学家滕尼斯19世纪末提出这一概念)。我国传统的乡村、小城镇和工业革命时期欧美城市中,以种姓、宗教、贫富相区分而分别聚居的地带就是这样的社区。显然,这样的经典社区在现代城市中已不多见了。现代化是破坏传统社区的力量。它以经济理性和社会流动的力量冲击传统社区中普遍存在的共同体意识和情感性联系,并造成颠覆性的后果。但是,人还是社会性的人。城市市民对于社会便利、社会交往、社会秩序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需求,仍需要通过一定的社会机制来解决。人们找到了社区。经济发达国家在社区方面的建设和发展也证明了,在市场经济、工业化、城市化、开放程度等方面都很高的情况下,社会确实也能起到凝聚、整合居民的作用,给人们提供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社会活动、文化活动和日常生活活动的现实平台。

    常德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区人口由30万人增加到60万人。其中,约有6万人离开了原有的单位依托成为所谓“社会人”,有个体工商户、经营企业主、进城居民、农转非人口和外地流动人口等不属原单位体制的人口约9万人,有以城市传统型居民为主的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人口约2万人,合计17万人,占城市总人口的28%。与此同时,原有单位的社会职能不断削弱和向外释放(包括居住职能),单位体制人口也在加速消解、散入社会。我们在城市的发展与管理实践中,明显地感受到了城市人口游离松散、组织程度式微的困扰和压力。实践中一次次风波和尴尬告诉我们:城市建设与管理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口,人的管理和人群的凝聚、整合基础在社区;在市民中培育有心皈依、有意参与的社区理念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新兴内容。

    此后,常德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一步步提升,几乎总是伴随着市民社区活动的逐步活跃。社区建设事实上成为了城市工作的基层组织支撑和基础工作平台。近些年来,市区政府为社区投资修建办公用房近40处,建筑面积近1万平方米;划拨办公和社区服务用房100多处,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投资2300万元,建起26个社区服务大楼及信息网络系统;构成了文体交际、家政服务、医疗保险、计划生育、幼儿托护、敬老助残、低保救济、环卫保洁、城建城管、劳动就业、治安联防、社会维稳等社区服务和社区管理体系。2004年,常德中心城区(武陵区)被省政府授予“全省社区建设示范区县”称号,9个社区被评为省级安全文明小区;社区劳动服务平台建设经验被誉为“常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