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年07月 |
一 我国科技人才创新能力评析
创新的概念,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J.A.熊彼特在其1912年出版的名著《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的,迄今已有90多年历史。熊彼特所说的创新包括五个基本要素:新产品、新工艺、新的市场、新的供应源、新的组织形式。
根据熊彼特对创新的界定,科技创新应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首先,是进行发明创造或者技术革新;其次,是把发明创造或者技术革新的成果转化为产品,并推向市场。两者缺一不可。评价我国科技人才创新能力也应从这两个方面着手。
目前,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3200万人,研发人员总数达105万人,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中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生物、纳米、航天等重要领域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但是,也应看到,科技人才的创新性不足,仍然是我国人才队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一个老大难问题。2004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占世界GDP的92%)中位居第24位,处于中等水平。
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明创造及技术革新能力不高;二是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率不高。
1.中国科技人才的发明创造及技术革新能力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2005年国内外三种专利授权状况如表1。
表1 国内外三种专利授权状况年表(2005年1~12月)
通过表1可以看出,尽管中国人申请的发明总量多,但在含金量比较高的发明专利方面落后于国外,国内发明申请为20705件,而国外为32600件。
有研究者通过对多年发明专利的统计发现,在申请发明专利的项目中:第一位是中药国内申请占98%;第二位是所谓的非酒饮料即软饮料占了96%;第三位是食品占90%;前三种都是吃的喝的,药也是吃的、服用的;第四个就叫做中文输入法,这个占79%。而来自国外的专利申请所集中的领域主要是高科技领域、高技术,第一位无线电传输占93%,第二位移动通讯91%,电视系统90%,半导体85%,西药69%,计算机应用60%。国外申请的重点是放在了高技术领域,放在高端,这就是一个很鲜明的对比。[1]
我国人才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问题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长期影响所至,如教育方式问题、社会环境的浮躁等。在人才政策方面,主要是评价、激励政策的引导不足。
2.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率
由于科技体制长期与市场脱钩,导致我国每年有大量的科技成果在其研制成功之日,也是其寿终正寝之日,本来就已捉襟见肘的研发资金又大量浪费在重复研制、重复创新方面。
根据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课题组的调查,我国科研成果转换为产品或者应用于生产的项目数为0的占74.50%。[2]
通过表2、表3可以看出,从2000~2004年,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成果的市场转化率分别为21.9%(2000年)、10.9%(2001年)、20.5%(2002年)、21.8%(2004年),“863”计划成果的市场转化率分别为89.7%(2000年)、23.9%(2002年)、58.1%(2004年),平均为35.26%。
表2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成果及产出
表3 “863”计划成果及产出
由于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及“863”计划是国家重点工程,基本上代表了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最高水平。按全国平均水平来说,我国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率不到20%。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也低于印度50%的科技成果市场转化率。
3.制约我国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的因素
目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同我国人才队伍的总量不相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科技成果产出方面的问题,有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政策引导方面的问题,有人才队伍素质方面的问题,有社会环境方面的问题,也有意识观念方面的问题等。
在科技成果产出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科研成果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科技成果自身与市场脱节严重,科研院所“生产”的所谓成果或技术往往只是部分单元技术,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并不很成熟,离实际应用尚有距离);(2)科研经费浪费问题(“经济-效益”、“经济-效能”不高);(3)科研成果的重复问题;(4)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问题等。
在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率低;(2)转化速度方面的问题(科研院所与社会资源的合作存在种种障碍);(3)二次创新方面的问题;(4)技术市场方面的问题(市场机制缺失、不确定性使交易潜藏风险,缺乏有效的技术市场中介和一批高素质的技术经纪人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