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年03月 |
一 京津冀——长三角地区旅游合作现状比较
上海和北京作为中国的两个超级大都市,自身的旅游发展速度都很快,但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效应却相差较大,长三角旅游合作明显优于京津冀。
长三角经过二十年的合作,旅游发展走向了良性循环,而京津冀地区的合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据统计:2004年京津冀两市一省的生产总值为1.6万亿元,尚不及长三角的一半;2004年长三角地区接待境外游客的数量是京津冀地区的1.8倍,接待国内游客人数是珠三角的1.6倍;创造的旅游收入则是珠三角的1.3倍,京津冀地区的3倍。其原因主要在于长期以来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不畅,北京对京津冀地区的拉动效应未能充分发挥(见图1、2)。
(一)京津冀地区旅游合作滞后
京津冀地区旅游合作较为滞后。区域合作的概念已经提出数年,直到2004年的“5·18”“中国三大旅游圈论坛”上,京津冀才初步达成了“京津冀无障碍旅游共识”。“共识”的内容包括:在区域间、政府间、企业间建立无障碍旅游合作机制,力求资源共享;为发挥各自优势,不断加强合作,建立旅游磋商机制,每年定期不定期就大家共同关注的旅游发展问题进行磋商;逐步打破旅游市场中的种种壁垒等。但是其合作还主要是重形式、重研讨,许多观念还停留在地区旅游行政管理层面上,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和手段。京津冀各地区旅游发展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见图3、4),形成区域内北京旅游独大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速度发展缓慢,京津冀三方各自为政,优势无法互补,劣势无法克服,使整个区域内旅游资源严重浪费,无法从整体上形成合力。京津冀三方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正积极促进京津冀地区旅游合作的展开,今年8月25日,在河北廊坊举行了“京津冀-港澳台(3+3)旅游合作大会”,与会各方都积极表达了合作的愿望,希望凭借“京津冀-港澳台(3+3)旅游合作大会”这个平台,使京津冀旅游圈的合作能有实质性的进展。
图1 京津冀-长三角地区国际旅游收入比较(2000~2004年)
图2 京津冀-长三角地区国内旅游收入比较(2000~2004年)
图3 京津冀地区国际旅游人数对比(2000~2004年)
图4 京津冀地区国内旅游人数对比(2000~2004年)
(二)长三角地区旅游合作成效显著
长三角地区旅游合作效果明显强于京津冀地区。长三角是当前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也有着中国旅游“金三角”之称。长三角旅游经济圈以上海为中心,以独具江南特色、兼具现代都市风貌和历史文化底蕴的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依托,以良好的旅游服务和方便的旅游交通为基础,构筑了中国最具吸引力、发展潜力最大的旅游经济圈,率先实现了旅游资源的重新整合和旅游功能要素的配套,一跃成为中国旅游业最大的经济产出地,旅游经济发展展示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在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中,长三角占25%,拥有48个4A级旅游景点,几乎占了全国4A级旅游景点数的50%。到2002年,长三角地区接待的海外游客和国内游客数分别占全国的25%和30%,三地的旅游总收入已占全国63.4%。2003年8月16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四次会议商定,围绕《长江三角洲旅游城市合作宣言》共同把长三角打造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为实现此目标,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三地旅游部门联手推出新华东游线路,编辑出版苏浙沪旅游手册,联合组团参加国际和国内旅游交易会,联合组团赴海外进行大规模的旅游促销,携手开发、促销2006年世界休闲博览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南京国际梅花节、中国苏州国际旅游节、无锡太湖旅游节等,配合中国烹饪王国旅游年主题活动,联合推出苏浙沪三地名菜、名点、名厨;上海大众旅行社、大世界旅行社等7家旅行社通过与汽车租赁公司的合作,率先推出区域旅游合作第一个项目——苏浙沪自驾车“神舟之旅”。另外,长三角地区已有6个城市的集散中心、600多家景区与旅行社加盟到这一旅游销售网络之中。6家集散中心实现资源共享、统一采购、联网售票,即使只有一名散客单独报名,也能使其享受门票、住宿的最低团队优惠价,为自助游客人提供了方便和实惠。从2005年4月9日起,南京市开通11条“绿色假期”双休旅游直通车线路,市民不但可就近报名,开通首月还可享受“五免一”的实惠。“绿色假期”双休旅游直通车的推出,由旅游公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