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2012年广州市公共文化场馆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作者: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课题组 出版时间:2013年06月
    摘要:城市的公共文化场馆是政府向市民提供文化服务、培养市民文化素质的重要载体,它的发展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特色。本文简要列举了2012年广州市公共文化场馆建设的进展情况,分析了当前存在的文化场所局部分布不均、服务品质待提升、文化资源供需脱钩、信息化程度欠深度、公益性不突出等若干问题。最后,本文探讨通过机制调整、布局转变、投入转向、体制创新以及主体扩充等方式全面实现公共文化场馆建设的转型发展。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culture service system in a particular city guarantees greatly the local culture development, and it must reflect humanities, human kindness, and people-oriented features. Having collecting the achievements of Guangzhou's construction of public culture service system, this paper continues to analyze several problems in 2012, e.g., uneven distribution of culture sites, unsatisfactory service level, separa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cultural resources, inadequately equipped with e-information, and lack of public welfare. Further, this paper looks into the future of public culture service construction in 2013. Finally, it is advised that system modification, deployment alteration, investment steering, institution innovation, and subject addition should be employed to transform and reform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culture service system.

    一 2012年广州公共文化场馆的建设进展

    2012年,广州市政府通过不懈努力,进一步完善了公共文化场馆总体建设与管理,加强了场馆硬件设施建设,探索公共文化场馆运营的新模式,并通过举办各种精品文化活动激发市民的文化参与热情,推动了岭南文化的发展。

    (一)全市公共文化场馆初具规模,文化资源向城区外拓展

    2012年,在建成“10分钟文化圈”和农村“10里文化圈”、覆盖城乡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农家书屋”的更新。年末,全市已建成文化馆14个、文化站165个;公共图书馆15间,图书馆总藏书量2071万册;档案馆28个;博物馆、纪念馆30个,举办陈列、展览262场,参观人数1008万人次。通过基层公共文化场馆的布置,完善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进一步完善文化供给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新建的文化场馆开放运营,并受广泛关注

    广州市图书馆新馆于2012年5月对外作“展示性”开放,年底实行部分开放。馆内提供阅读座位达6000个以上,新馆藏书量230多万册,使用先进的图书馆管理系统、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系统和图书自动分拣垂直提升系统,大大满足了市民阅读的需求。自年底开放以来,新注册读者多达13万人,超过旧馆过去5年的注册总和。

    2012年落成的广东农民工博物馆,在政府主导、社会支持、企业建设的模式下运营,政府与地产公司合作,在短时间内将旧厂房改建成农民工博物馆,并打造独具特色的印记公园,展现了新时代广府文化与外来人口的交融,有利于新时期的广府文化的弘扬。农民工博物馆的建设与运营采取多方参与的模式,体现了文化场馆运营模式创新尝试初见成效。

    (三)进一步实现公益性文化服务,文化惠及更多群众

    2012中国(广州)星海国际合唱锦标赛组织13场国际合唱团进社区进行文化惠民演出,部分剧场包括南方剧院、彩虹曲苑组织多场惠民演出,受到群众青睐。更多的文化惠民举措倾向于社会弱势群体。由广州市文化馆牵头组建,番禺区沙湾镇等文化部门合力共建的“广州市外来工子女艺术培训基地”成立。联合街“广州市群众文化(外来工)示范基地”举办了“民族音乐欣赏会”“排舞大家跳”等活动,丰富了企业员工的文化生活。

    (四)场馆管理条例逐步形成,运营模式逐渐成熟

    2012年,广州图书馆理事会成立以及《广州图书馆章程(草案)》初步拟定,这将是广州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起点,为今后图书馆体制创新、自主管理及打造“图书馆之城”的计划奠定了良好基础。

    新成立的部分公共文化场馆着手尝试创新投资、管理模式,有效地提高文化场馆的建设与管理效率,如越秀区将“微型博物馆”建设纳入城市更新和环境综合整治的项目配套,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整合资源建设新型博物馆,并尝试联合部门、街道和民间各级力量,既调动社会广泛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又充分整合资源,广泛惠及民众。

    二 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截至2012年,在市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公共文化场馆建设在保证均衡布局的基础上还在供给内容上展现出一定特色,使整个城市的精神面貌与文化吸引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后亚运”时代,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文化发展面临着新形势与新要求,公共文化场馆建设则暴露出一些问题:文化设施布局与城区发展之间的摩擦、文化供应与市民文化需求的脱节,以及服务方式与时代变迁之间的落差。

    (一)中心城区的文化设施分布欠合理

    文化场馆布局合理是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基本条件,但目前广州市核心区域的文化设施分布较不均等,一些居民“触手可及”文化资源,而其余片区的居民对一般的文化场馆却难睹“真容”。

    一方面,在中心六城区的大范围内,设施布局有失均衡。通过比对六个中心城区(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天河区、白云区与黄埔区)的主要文化场馆的数量以及各区的常住人口数量,可以发现文化设施的空间密度相当悬殊。

    表1 广州市中心六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类型数量统计

    公共文化设施与人口总量的比例从越秀、荔湾、海珠、黄埔、天河至白云区渐次递减。越秀区人口占比并不算最大,但文化设施在这里扎堆,它集中了中心城区56.6%的公共文化场馆;该区也是文化设施密度最大的行政区域;除图书馆与体育场馆之外,该区其余各种场所占同类场馆总量都超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