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10月 |
近年来,环境问题成为重要的社会议题,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等现象频发。本文在追溯环境问题的研究进路的基础上,对1998-2012年401篇核心期刊的相关论文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作者人数以一人居多,作者学科背景多为环境科学和经济学,相关论文多发表于环境和经济类期刊。研究议题主要集中于环境污染与生态治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环境问题的认识论、环境风险与群体性事件和其他。
In recent years,with 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mass incident happening frequently,environmental problem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ocial issue. In this paper,we analyzed 401 core papers from 1998 to 2012,which related to studies on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found that:majority number of author is one,with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conomics background. In addition,related papers were mainly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s of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Research topics cove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cological management,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environmental issues of epistemology,environmental risk and mass incidents,etc.
一 引言:环境问题的历史与现状
18世纪西方工业革命带来工业化和都市化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滋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二战”以后,发展经济成为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首要目标,而伴随着早期经济发展的是对资源掠夺、污染物的排放等环境破坏。自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首次召开人类环境会议以来,“环境问题”逐渐进入国家、社会乃至公众的关注视线,也成为学术界长期以来讨论的重要议题。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了“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Common but Differentiated Responsibilities)[1],确立了国家环境合作原则,并将其扩展为国际通用的法律框架。
现代意义的“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概念诞生之初,1974年我国政府就提出了一个“五年控制、十年基本解决”的目标,但并未取得显著成效。此后,1983~1984年、1989年分别召开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到2000年基本解决环境污染。但随着环境状况的复杂化,以及更符合实际的需求,我国政府在1995年公布的“九五”计划中,将生态环境的改善的时间点规划到了2010年。2011年12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2]的目标,同时对城乡饮用水水源地和水质、重金属污染等污染防治,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环境监管体系健全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1999年,曾有学者概括了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的八大社会特征,强调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与人的矛盾”,是“生活污染”的加剧,存在城市“受重视”而农村“失控”的可能性,并与贫困等社会问题交叉、重叠。[3]进入21世纪,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环境问题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方面极端自然灾害频发,如2008年南方雪灾、汶川地震,2010年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2013年雅安地震,四川、甘肃等多地泥石流等;另一方面,2007年起伴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等的加强,各地涌现出一系列基于环境保护的群体性运动,如四川什邡事件,大连、厦门、宁波等地的PX运动等频频爆发。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和数据样本
国内核心期刊数据来源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内相关研究领域的较高水平。本文基于环境研究,选取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文献以及中国知网(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来源为核心期刊[1]的数据来源。
据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库数据显示,1998年为“环境问题”核心中文期刊的关键一年。尽管在1998年前也存在不少关于环境问题的论文,但无论是从学科论文的整体数量,还是论文质量和影响力而言,1998年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分水岭。基于此,以“环境问题”“环境保护”等为关键词,以1998-2012年为时间段进行搜索,剔除重复、不符合主题的论文,实际有效样本为401篇。
(二)研究方法
本文基于文献资料,对样本的数量的年度变化规律、作者人数、作者研究领域、发表期刊、主要议题等进行定量统计和内容分析。
此外,引证分析法是文献计量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本文主要以“篇”文献为单位进行“被引用量”的引证统计,即某篇文献被引证次数的多少[4]。对文献资料进行统计,统计依据CSSCI和CNKI两大数据库。
三 我国环境问题研究文献描述性分析
(一)“环境问题”文献研究历史与阶段
大体上,我国“环境问题”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8-2002年为环境问题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2003-2007年为曲折发展阶段;2008-2012年为环境问题研究的相对低谷期(如图1所示)。
图1 “环境问题”研究核心期刊论文年份分布趋势
1998-2002年为环境问题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呈现特点如下:其一,除2001年论文数量较前一年有所下降外,整体上论文的数量在此阶段呈现了递增趋势。这说明环境问题研究呈现一定的热度。其二,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涉及世贸组织(WTO)的论文开始涌现,如2002年莫沙的《世贸组织新一轮回合与环境问题》等。随着公众对环境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国际视野的环境问题考察方式有所增加,由于研究论文时间上的相对滞后性,2002年成为此阶段环境问题研究的高峰期。除了学理上的研究,如2002年方世南的《环境问题:全球共同面对的问题——兼与〈该怎样谈论“环境问题”〉一文商榷》,一些对国外经验的借鉴研究也开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