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年04月 |
2010年可说是海地“历史上最差的一年”。年初的地震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惨重经济损失;10月开始的霍乱疫情和11月来袭的飓风“托马斯”使不堪重负的海地雪上加霜。原定2月举行的总统和议会选举被推迟至11月。由于灾后重建进展缓慢,海地社会的不满情绪日渐高涨,不稳定因素增加。海地未来的稳定和重建工作将严重依赖以联合国为首的国际社会的长期、大力支持。
The year of 2010 is “one of the worst years” in the history of Haiti. The earthquake occurred earlier this year inflicted heavy casualties and economic losses. The outbreak of cholera in October and the strike of hurricane “Tomas” in November made the situation worse. The presidential and parliamentary elections were postponed from February to November. The social instability was becoming tense due to stagnation of the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Haiti’s future stability and reconstruction work were greatly relied on the UN-led international community’s long-term and consistent support.
2010年的海地可谓多灾多难。1月12日,海地发生里氏7.3级地震,是其有历史记载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共造成22万余人死亡[1],100多万人无家可归。10月中旬开始,霍乱开始在海地肆虐,到12月下旬已造成2.5万余人死亡,超过12万人感染。11月5日,飓风“托马斯”袭击海地,引发洪水和泥石流,造成8人死亡和2.8亿美元的经济损失。用海地现任总统勒内·普雷瓦尔的话来说,2010年是海地“历史上最差的一年”。严重的天灾不仅使海地经济受到沉重打击,也对海地的政治和社会形势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 政治形势
海地原计划于2月举行总统和议会选举。地震发生后,选举被推迟至11月28日举行。海地2010年的政治活动基本都围绕此次选举展开。选举是在海地遭受地震、霍乱和飓风的多重打击之后举行的,对其灾后重建以及未来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可说是其历史上最重要的选举之一。此次选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筹备不足
首先,筹备工作难度大。地震使海地遭受重大人员伤亡和惨重经济损失,国家满目疮痍,灾后重建工作十分艰巨。在这种情况下筹备选举可谓困难重重。其次,资金不足。虽然国际社会允诺对海地选举提供援助,但兑现的很少,使筹备工作资金匮乏,进展缓慢。再次,效率低下。比如,相当多选民的身份证在地震中丢失,而相关政府机构工作效率很低,使许多选民一直未领到新身份证,无法参加投票。最后,很多投票站在地震中损毁,新投票站的适用范围又不清晰,使很多选民无法投票或投票无效。
(二)充满争议
第一,出于选举的需要,总统普雷瓦尔将执政党希望党改组为团结党,并指定自己的女婿汝德·塞莱斯廷为该党的总统候选人。5月10日,海地议会通过一项法案,规定在未能如期举行大选的情况下,普雷瓦尔的到任时间将由2011年2月延长至2011年5月。海地民众和反对党派认为,这实际上是普雷瓦尔不愿按期交权,想继续执政,因而在全国举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抗议和示威活动。
第二,海地最大的政党拉瓦拉斯之家党参加选举的申请再次遭到拒绝,引发了广大底层民众的不满,认为选举缺乏公正性。
第三,选举当天,18位总统候选人中有12人发表联合声明,称选举过程存在大规模欺诈和不正常行为,要求取消选举结果。随后,多个城市爆发大规模抗议活动,并发生了示威者与警察之间的冲突。
第四,根据初步统计结果,没有一名总统候选人的得票超过半数,得票最多的两名候选人,即全国民主进步联盟候选人、海地前第一夫人米朗德·马尼加和团结党候选人汝德·塞莱斯廷需进行第二轮角逐。海地民众认为,现政府和执政党在救灾和震后重建中无所作为,早已失去民心,其候选人不可能获得这样的成绩,因而不满情绪更加高涨,抗议活动愈演愈烈,并引发大规模骚乱,造成多人死亡。在此情况下,临时选举委员会决定延期公布首轮投票的正式结果。
(三)暴力事件多
海地的选举多伴有暴力事件,此次也不例外。选举前,海地各党派间的争斗已进入白热化,小规模的冲突和骚乱事件时有发生。选举当天,发生多起枪击事件,多个投票站被袭,数人死亡。选举初步结果出来后,持续的抗议活动又引发大规模骚乱。民众袭击了选举委员会办公室、税务总局、财政部大楼和海关总署等公共部门;一些反对党派总统候选人的支持者还与联合国海地稳定特派团(以下简称“联海团”)发生了暴力冲突。
二 经济形势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给海地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还没有结束,2010年1月的地震又给海地经济以致命打击。海地是全世界最贫困的国家之一,无法独立应对地震带来的毁灭性后果,其灾后重建严重依赖国际社会的援助。
(一)海地经济形势十分严峻
地震给海地造成了72.5亿美元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其2009年GDP的108.4%[2]。全国经济活动中心、首都太子港成为一片废墟,主要公路、机场和港口都被不同程度地损毁,经济活动停滞。受此影响,海地2010年的经济增长率为-7.0%[3],GDP增长率则为-8.5%[4]。由于物资匮乏,特别是燃料和食品严重短缺,海地通货膨胀率在震后不断上涨,由2009年底的2%一度升至6.4%[5]。而国内生产萎靡则导致进口额大幅攀升,4~6月海地进口额同比增长76.4%,贸易逆差是2009年同期水平的两倍。不过,随着服装制造业的逐步恢复、夏季粮食的丰收,以及国际援助逐渐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