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0年01月 |
一、社区调查与探索
民政部社研所“中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课题组在“九五”期间深入地进行了系列农村基层社区实证调查(包括问卷调查与个案调查),课题的社区调查与深入探索不仅有助于对微观农村社区的深刻认识,而且有利于对宏观农村社会的全面把握和透视。
民政部门目前指导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业务工作主要有以下四项内容,即:村委会选举制度、村民代表制度、村务公开制度,以及村民自治的示范。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直接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部门要实行公开办事制度。必须把对上级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统一起来。”课题的社区调查以制度建设领域为关键领域,重点围绕选举制度和公开制度的两大制度创新,紧紧抓住机制转换为突破点,即重点围绕优选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稳定机制的机制转换,来探索中国农村基层自治组织“村委会”新时期功能提升的最佳路径和可行方式。
中国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的制度创新和机制转换,突出了十五大的重要精神:“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力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城乡基层政权机关基层群众自治组织,都要健全民主选举制度,实行政务和财务公开,让群众参与讨论和决定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将推进基层民主建设与基层法制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将中国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的发展奠基在法制化、规范化的基石上,才能确保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的建设始终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围绕基层民主选举和政务公开的制度创新和机制转换,课题的调查与探索力图对现实农村基层社区的公民民主政治参与程度进行科学测评,对形式参与、部分参与、完全参与这三种参与程度具体指标化。调查与探索将论证:基层公民的政治参与不仅在于基层民主制度的程序设计和监督配置,更在于有利于现代公民责任意识提高的社会机制真正启动。80年代末以来民政部门针对村委会面临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实际困难形势,开始探索在三个方面有所突破:即建构方面、建制方面、督导方面,特别是在确立“责-权-利相符”的社区自治组织制度上的创新。基层自治组织社会机制的优化最终建构在两大体制的保障上:①社会信任体制,包括干部与群众的信任,政府与公民的信任;②法制权威体制,包括《村委会组织法》在基层社区的法治运作力度。
调查与探索将公民民主参与在基层社区的动态模型简构为下图:
中国农村自治发展中基层公民的民主参与深化循环模型图
调查与探索注意到干部与群众(在社区政治生活中的积极参与者与一般参与者)的关系问题。人们过去比较多的讲干部与群众利益的一致性,实际上干部与群众的利益差异也是客观明显的(干部有自身追求,他的所得往往与群众并无关联)。目前部分地区存在着参与低动力、及某些不利的参与环境。调查与探索着重考察了影响农村基层公民民主参与的多种因素变量,包括:①参与者的满意(过程与结果),②参与者的付出(机会成本),③参与者的权重(声望大小),④参与者的自信(内在动力),⑤参与者的信息获取(难易及真假),⑥参与者的可选(范围大小),⑦参与者的体验(参与经历),等。调查与探索设定基层自治组织结构优化的基本功能为:①确保自治组织的合法性,②确定自治组织通过奋斗可期望的状态,③提供自治组织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测评。同时确定基层自治组织结构优化的目标集为:①分有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②分有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③分有均衡性目标和完善性目标,④分有名目标和实目标等。基层自治组织的社区环境变量设定为:①社区资源变量,包括可开发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自然资源;②社区文化变量包括社区传统价值观,社区现实教育水平,社区科技普及程度等;③社区其它组织变量;④社区需求变量;⑤社会导向变量,包括国家的基本国策、上级政府的法令法规、公民或团体应承义务等。课题社区调查同时涉及了自治组织理论中一些基础领域的探索:在“组织理论”探索中包括:①社区组织角色集理论研究(及“角色冲突”、“角色超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