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年06月 |
本文探讨什么是城市竞争力,它是怎样对各个城市产生影响的,以及学者们是怎样研究这一现象的。当今世界一致认可的五个观点是:
第一,全球化包括了地区与全球层面上的贸易自由,金融及其他市场的开放,以及相当快速的技术进步。
第二,全球化是一个如此强大的现象,它迫使我们所有人不得不重新定义全球经济的过程和关系。
第三,部分国家已经采取联合行动,这削弱了他们通过干预本国经济来保护或促进当地经济组织发展的能力。
第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该国各城市的竞争力和经济状况。因为,如果有“国家竞争力”一说,则其在实质上就是该国城市经济竞争力的汇总。
第五,制定提升城市竞争力政策的职责已经移交给各城市或都市区域的政府。
由此可见,在当代背景下,无论对于国家还是城市经济,都有两项至关重要的政策要点:
(1)制定提升都市区域竞争力的政策;
(2)制定能实现其经济潜力的城市战略经济规划。
在开始讨论这两项政策要点之前,我们必须首先对“城市竞争力”这个概念本身进行剖析。
1 城市竞争力
十年前,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由于声称竞争只存在于企业之间,而不存在于国家之间以及地区之间而声名狼藉。按照他的说法,各个地方不竞争是因为它们不会垮台。[1]Roberto Camagni对此的回应是,国家、地区和公司都是平等的,因为它们都有可能遭受长期的人才外流,投资停滞,人均收入降低以及失业率不断上升[2]。争议比较少的是,我们应该记得就在最近,纽约、伦敦、马德里、巴黎和莫斯科曾一起争夺夏季奥运会的主办权,最终伦敦获胜。芝加哥、达拉斯和丹佛都想成为波音公司的总部所在地,但只有芝加哥如愿以偿,其他城市只能铩羽而归。所以,很明显,城市之间确实存在些什么,这就是——竞争!为了赢得这些竞争,每个城市都必须奋力提升其“竞争力”,也就是与其他城市相抗衡的能力,只有通过竞争才能把奖赏确实地握在手中,例如一个地点的选择,生物科技产业中的一个位置,航空线路的一个中心节点,一次重要的国际赛事等等。
直到最近,竞争力这个概念仅仅是附属性的,如果我们接受克鲁格曼的观念,“竞争力”只适用于公司层面,或者我们遵从其他观念,从亚当·斯密(Adam Smith)到早期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他们都认为“竞争力”概念适用于国家。但是次国家的层面,比如说省就常常被忽视了,这也许有个好的解释,因为省级政府的经济政策常常由于城乡利益的分配不均而在各利益集团和选举势力之间产生分歧。直到最近,城市也并没有得到更多关注,而是被忽视。毕竟,通常城市经济被认为主要是市场力量下的公司的集合体,而这种市场中即使有操控因素,也不可能由某个人单独掌握。毕竟,是国家负责规定税率,设置贸易壁垒,给予财政补贴以及控制交通和通讯设施。在欧洲,诸如阿姆斯特丹、巴塞罗纳、哥本哈根这样的城市对此做出了这样的回应,他们坚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依赖于其主要城市的经济活力。
我们将继续探讨次国家实体及其竞争力的概念,但是对国家层面竞争力的概念还持有保留意见。如今,基于全球化的影响和同时减少税收与支出(至少减少支出)的压力,在制定竞争力政策的时候,国家的力量已经削弱了,而通过减税放弃公共物品,选择私人物品,对迎合私人利益无疑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一些公司,比如说丰田,已经关闭了其在美国的工厂并转移到了加拿大。究其原因,部分是因为加拿大由税收支持的国家医疗福利体系,而在美国由雇主为其雇员支付大部分的医疗保险,这对于一个想使产品具有竞争力的企业而言实在是太昂贵了。丰田公司还表明此次将工厂迁至安大略还基于这样一个事实:低税率的阿拉巴马州的学校教育体系已经如此糟糕,以至于必须通过使用象形符号而不是课本来训练工人们,使其完成生产线上的作业。这表明一个无论多么小的政府,在当今经济形势下通过低成本来增强其经济竞争力的方式都不是一个长期有效的策略,尤其是对于一个相对高收入,工业化或高科技的经济体而言。[3]
与我一同参与城市竞争力项目的同事们将在本书的其他章节中回顾那些由他们及欧洲、墨西哥、中国的其他研究人员完成的关于城市竞争力的研究工作,因此我将重点向您介绍近年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