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年07月 |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已经整整十年了,作为政策覆盖区被纳入西部大开发的内蒙古自治区,十年来,紧紧把握这一战略机遇,立足实际,完善发展思路,走出了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内蒙古自治区区情的发展之路。尤其是2002年以来,经济增长速度连续七年居全国之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经济指标的增速也在全国名列前茅,创造了西部地区极具代表性的“内蒙古模式”,实现了历史性转变。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发展在西部省份,尤其是西北地区颇具典型性,总结、反思内蒙古十年经济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对西部其他省份今后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一 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的回顾
(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1999~2008年,内蒙古自治区的国内生产总值由1268.2亿元增加到7761.8亿元,增长了5.12倍,从全国第24位跃升至第16位。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第一个千亿元用了50年,实现第二个千亿元用了6年,GDP年平均增速为19.9%,连续7年居全国之首;10年来,自治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投入23571亿元,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5680亿元,是1999年的16.3倍,年均增长32.4%;财政总收入累计实现5410.3亿元,2008年全区财政总收入达到1107.3亿元,比1999年增长7.7倍,年均增长22.7%(见表1)。
表1 1999~2008年西部各省份国内生产总值比较
(二)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
十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坚持以产业体系建设为重点,大力培育发展主体,推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初步构筑起现代产业体系。1999~2008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2.8∶37.8∶39.4演进到11.7∶55.0∶33.3(见图1)。
图1 1999~2008年内蒙古自治区三次产业变化的比较
十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经济步入统筹发展的新阶段,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1999~2008年第一产业增加值由342.9亿元增加到906.98亿元,年均增长10.22%(见图2)。全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750万吨水平以上,2008年粮食总产量为2130.23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1999~2008年年均增长4.1%,其中,优质高产高效农作物比重达到61%。畜牧业稳步发展,2008年全区畜牧业产值占第一产业的比重达49%,比1999年上升13.8个百分点;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牛奶、羊肉、山羊绒产量连续5年居全国之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2008年农业有效灌溉面积达289.3万公顷,节水灌溉面积达203.18万公顷,分别是1999年的1.29倍和15.28倍。农牧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2008年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3%,伊利、蒙牛、鄂尔多斯、鹿王、河套酒业等一大批知名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了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
图2 1999~2008年内蒙古第一产业增加值发展情况
十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充分发挥政策、资源、区位和后发优势,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了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08年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8.8%;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271.03亿元(见图3),1999~2008年年均增长23.55%,增速快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75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3.67%。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西部各省份的位次由1999年的第七位前移到2008年的第一位。
图3 1999~2008年内蒙古第二产业增加值发展情况
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了以能源、冶金、化工、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为主的六大优势特色产业,2008年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增加值达到3190亿元,占当年地区生产总值的41.1%和全部工业增加值的74.7%。内蒙古自治区已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冶金、化工基地和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截至2008年底,全区煤炭产量4.4亿吨,发电量2100亿千瓦时,外送电量846.42亿千瓦时,超过装机规模居世界之首的三峡水电站808.1亿千瓦时的发电量,外送电量连续四年居全国第一。
十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明显提高。1999~2008年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由409.8亿元增加到2583.8亿元,年均增长20.2%(见图4)。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截至2007年底,第三产业累计就业人数达到328.6万人,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为30.4%,比1999年提高3.6个百分点,2008年服务业对城镇就业贡献率达67%。2008年,服务业对地方税收贡献率达到50%,较1999年上升了9.4个百分点。
图4 1998~2008年内蒙古自治区第三产业增加值情况
(三)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1999~2008年,内蒙古自治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