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中国出生性别比异常偏高的现象和本质

    作者:解振明 出版时间:2006年03月
    摘要:试点工作虽刚刚起步,但已经出现了可喜的现象,有的试点地区出生性别比升高的势头得到遏制,有的地区出生性别比开始回落。然而,要使长期异常偏高的、大范围的出生性别比回落到正常值范围,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有长期作战的准备,要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并向全国推广,形成长期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从领导决策者、管理者、服务者到广大群众,真正认识到出生性别比治理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出生性别比的治理工作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一 问题的提出

    出生性别比是指出生人口中男婴与女婴的比率,即每100个女婴相对应的男婴人数。根据人口统计,正常的出生性别比通常在103~107之间。

    中国20世纪70年代出生性别比处于正常范围,为106.32。[1]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中国出生性别比为108.5,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为110.9。90年代以后持续攀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为111.14,1995年1%抽样调查为115.6。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全国出生性别比已经上升至119.92。2004年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当年的抽样调查结果,2003年0~4岁婴幼儿性别比大约在121.22左右。

    图1 中国出生性别比的变动趋势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中外学者就十分关注并从多角度研究中国出生性别比的异常现象。[2]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出生性别比的异常并不是中国特有的人口现象,同部分亚洲国家和地区的人口一样,出生性别比的异常偏高几乎都发生在同一个时期。而中国出生性别比的变动和分布又具有自己的一些特点。

    首先,中国出生性别比异常偏高的时间长、幅度高。在长达20年的时间内,出生性别比一直在不断攀升,目前已经高达120以上,这在世界人口中是很少有的现象。

    其次,中国出生性别比异常现象涉及的地区广、人口多。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2000年中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中,有23个省、区的出生性别比超过110,其中超过120的有11个,这23个省、区出生人口占全国当年出生人口的85%以上。中国近年来每年出生人口1000万左右,也就是说每年有近850万以上出生人口的性别比不正常。

    此外,一些研究还从城乡、民族、经济区域、文化、出生孩次等不同人口结构分析了中国出生性别比的一些特点,[3]这些研究揭示了引起出生性别比异常的主要原因。

    二 出生性别比异常偏高的原因

    综合相关研究,大多数专家认为,在大范围的人群中出现同样的选择男孩的生育行为必然是有原因的,这些原因可以分为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一)直接原因

    全国范围内出生性别比偏高,说明有大量的人群参与“生男不生女”的活动。一是这些人们有“生男不生女”的动机,有着强烈的男孩偏好;二是他们可以将“生男不生女”的动机付诸行动,即通过胎儿性别鉴定、选择性别的人工流引产,以及其他不利于女孩出生和生存的活动实现其生男的愿望。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在中国农村,有三个重要因素相继出现,并叠加在一起,成为出生性别比偏高的三个重要支点,[4]这就是:大量性别偏好人群的出现,性别选择技术的普及,出生性别管理的缺失。

    1.男孩偏好的人群

    晚婚、晚育、少生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结果,中国现行生育政策的实施加速了上述目标的实现。但是,随着生育数量减少和生育时间优化的实现,人们对生育质量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除了希望生育聪明健康的孩子外,对男孩的期望就成为一部分人对生育质量的需求。

    在目前中国社会经济状况下,尤其是中国农村地区,生育男孩首先是生产、生活上的需求,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加剧,妇女作为弱势群体其经济地位相对于男性在恶化,这就使得在传统农业社会形成的重男轻女思想得到延续和强化。其次,中国家庭中“男主外、女主内”的格局在人口流动日益增强的今天,不仅没有根本变化,而且由于丈夫外出,已婚妇女更被锁定在家庭和社区内,在社会治安不好的地方,没有男人的家庭更是担心会遭到欺辱。再次,是养老送终的需求,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还没有建立健全的地方,养老送终主要依靠自己的儿子、孙子,女儿、孙女出嫁后要赡养丈夫家的老人。此外,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对较弱的中国农村,重男轻女的社会性别意识仍然顽固地渗透在文化习俗、精神生活和心理需求等各个方面。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济体制改革后,中国农民的男孩偏好进一步强化,90年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并没有使大多数农民摆脱传统农业的束缚,男孩偏好仍然相当强烈。但是,男孩偏好在不同人群中,也表现出区别。2001年国家计生委的“人口与生殖健康”调查发现,年龄较大的人群中男孩偏好程度较高;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群中,男孩偏好程度较高;家庭现有子女多的人群中,男孩偏好程度高;农村人比城里人的男孩偏好要高得多;按东中西部地区分类,中西部地区的男孩偏好程度依次上升。这就反映了社会、经济、文化对人群性别